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公公有病不治 老爸没病找病
家中这俩爹 都挺能作的

  人老了难免得病,不同性格的人对待疾病的态度也不一样。周雪晴(化名)的公公和自己老爸在对待疾病的态度也是大相径庭:公公有病不治、讳疾忌医;老爸没病找病、战战兢兢。雪晴说,这俩爹,要是能“匀匀”就好了。
  公公得了脑梗还硬扛
  “我没事,不用吃药。”
  几日前,周雪晴的老公孟小海(化名)对她讲:“一会儿去药店给爸买点药吧,明天顺便给捎过去,我想他的药快吃完了。”
  两个月前,雪晴的公公得了一次轻微的脑梗,输液一周,基本没留下后遗症。可医生明确表示,老人家血压高,血糖也高,还患有痛风,这都得注意,绝不能马虎,一定要用药,并且开了口服药。
  这日,雪晴一家三口儿去了公公家。雪晴把药给了公公,婆婆看见了,赶紧说:“你爸的药还有不少,怎么又买?”听说公公的药没吃完,雪晴很诧异:“药应该吃完了,我爸是不是没按时吃药?”公公说道:“我看我也没啥事,两三天才吃一次,这样省钱,对身体也好。”公公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情,搞得雪晴气不打一处来。
  这时雪晴手机响了,她接通电话,老爸在那头有气无力地说:“晴晴,爸这几天胃老不舒服,你得带我去医院看看,别是得了胃癌吧?”雪晴在电话里一边安慰老爸别总疑神疑鬼,一边答应带他去医院,好去去老爸的疑心病。
  老爸身体没事起疑心
  “我是不是得病了?”
  第二天上午,雪晴带老爸去医院看病。老爸当了一辈子会计,岁数越大越小心处事,身体稍微有点不适,便兴师动众的。头疼以为得了脑瘤,腿疼害怕得了骨癌,一天到晚,活得战战兢兢。
  在去医院的路上,雪晴没忘继续给老爸做思想工作:“爸,人老了难免有点小毛病,您每年都体检,不用那么紧张。”雪晴说归说,到医院挂了号,直接带老爸去了消化内科,医生看了雪晴父亲的症状,又做了检查之后觉得没啥大事,刚想给开点药,雪晴的父亲一看医生想把自己打发走,立马急了:“大夫,我想做个胃镜,如果确实没事,您再开药行吗?”“做胃镜有些痛苦,您能受得了吗?”“只有做了胃镜我心里才踏实。”雪晴知道老爸的心思,赶紧央求医生:“大夫,您给我爸开单子吧,我爸看病就要看彻底了。”
  第二天,雪晴带老爸去胃镜室的路上,仍没忘开导老爸:“爸,就算您有医保,能报销,但做胃镜确实挺受罪的,医生都觉得您的胃问题不大。”老爸嘴里依旧振振有词:不舒服就得看,看就要看彻底。胃镜做完了,结果只是显示胃酸分泌过多,并无大碍,老爸心里的大石头这才落了地。
  几天后,雪晴张罗家人们一起聚聚去吃海鲜。一听说吃海鲜,老爸头摇得像拨浪鼓:“我不喜欢吃寒凉的东西,而且海鲜嘌呤高,容易引发痛风。”“爸,偶尔吃一次没事儿,您不用天天活得那么紧张啊。”雪晴好说歹说,老爸总算答应下来。
  同桌吃饭谁也不服谁
  两个老人一台戏
  雪晴一家三口儿和四老去了海鲜馆。公公吃螃蟹吃得满嘴流油,老爸不住地提醒他:“亲家,你可得悠着点,咱们这岁数,尿酸必须控制住,痛风疼起来很要命,真不是闹着玩的。”“亲家,吃好喝好才是硬道理。”饭桌上,公公让,老爸躲;老爸的劝说,公公全当耳旁风。
  饭桌上公公光螃蟹就吃了四个,三文鱼至少吃了三盘,这还不算其他海鲜。吃到后来,连雪晴都有点担心了:“爸,您别光吃那么多海鲜,也吃点别的吧。”
  一顿饭吃下来,公公撑得都快坐不住了,这时雪晴突然问公公:“饭前您吃降糖药了吗?”“没有啊。”
  正当一大家人准备坐车离开时,雪晴忽然听到公公发出“啊”的一声惊叫:“脚,我的脚趾怎么这么疼啊?”“亲家,你这是痛风发作了。”老爸像个很有经验的医生,很快做出了明确判断:“小海,先别回家了,赶紧带你爸去医院。”这时雪晴的老爸犹豫了一下,随后说:“闺女,我也去趟医院吧,查查我尿酸最近高不高,我也有点不放心了。”雪晴简直哭笑不得,却又毫无办法。
  家人的耐心
  是最好的“药”
  有人忽视,有人重视;有人毫不在意,有人小心翼翼。中老年人对待疾病的态度,还真是大不相同。而且人到晚年,行为模式早已定型。作为儿女,与其想方设法让父母改变,还不如调整心态,积极应对“不可理喻”的老爸老妈。
  面对不重视疾病甚至讳疾忌医的父母,儿女需要更多的耐心。一方面向他们传播更多医学、健康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日常多提醒、多督促他们看病用药。
  面对战战兢兢、杞人忧天的父母,儿女的陪伴就医是最好的“药”。用事实让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担心的事情确实是小概率事件。
  此外,儿女还要多从心理层面关注父母。不管工作多忙,常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多和他们聊聊天,让老爸老妈有被需要感和被重视感。□王丽萍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