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骑自行车接亲是一种时尚,自行车就是最好的婚车。
□刘世胜
半个多世纪前,每个家庭的“装备”往往总爱用“四大件”来概括,它代表着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折射出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侧影,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眼中的“四大件”,也会定义为不同的内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哈尔滨,很多家庭,特别是青年人成婚十分流行“四大件”就是“三转一响”。
壹
“四大件”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那个年代,人们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归纳为“三转一响”,也是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众多家庭渴望的“四大件”。拥有这“四大件”,既是经济实力的标尺,又折射出家庭的生活质量。
第一大件当属手表。那时候,人们心目中的名牌手表就是上海牌,最大的奢望也是手腕上能戴块上海牌手表。当然,这不是一般人能实现的目标,因为这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当时有一句话:戴手表挠耳朵,意思是拥有一只手表,特别是上海牌手表,便有了无上的幸福感和荣誉感,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带上一块普通手表就不错了。记得20世纪70年代,我上高中时,为了能更好地掌握时间,家里给我买了一块手表,是哈尔滨手表厂生产的北方牌,当时买手表花了60元钱,足足花了母亲一个月的工资,表盘很大,工艺制造也不很精致,但我却十分珍惜这块手表,这是我人生中所拥有的第一个大件。
第二转是自行车。那时候的自行车一般是“凤凰”“永久”和“飞鸽”这三个品牌,也是国产名牌了。生活在20世纪70年代的人,要是谁拥有一辆自行车,骑出去是很让人羡慕的,也是很有面子的事。所以,自行车也是那个年代有钱的象征,对于很多女青年来说,结婚时有辆自行车就感觉是嫁给了条件优越的人家。其实,在那个年代,自行车在当地的供销社里就已经有售了,只是由于价格较贵、凭票购买,购车票又有限,很少有人买得起、用得上,即使有自行车的人家,也基本上是全家人共同使用。
第三转是缝纫机。记得那时候的缝纫机品牌很多,有蜜蜂牌、熊猫牌、飞人牌、红旗牌等等,都属比较知名的国产品牌。其实,缝纫机在当时的许多人家,就是一个摆设,实际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很多人并不会用缝纫机来做衣服,顶多也就是用缝纫机做个鞋垫什么的。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父母也托人弄景、费尽财力地从上海买回了一台缝纫机,到家后又费尽周折地进行组装。后来妹妹学习了缝纫技术,让这台缝纫机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
唯一一响的是收音机。20世纪60年代初,左邻右舍谁家买了收音机,茶余饭后谁家就会聚集不少人听广播。当时,电子管收音机有牡丹、熊猫、凯歌、飞乐等品牌。后来逐渐被晶体管收音机取代,成为每个家庭收听广播的必备。
贰
“三转一响”成为城市家庭的标配
“三转一响”在当时不仅是实用品,也是家庭经济条件的象征,因此也成了每个家庭,特别是青年结婚的标配。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国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居民家中的“四大件”也随着经济发展,在不同时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比如,到了20世纪90年代,“四大件”已从“三转一响”改为“彩电、洗衣机、收录机和冰箱”了,当然,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转一响”到90年代的“三机一箱”,这中间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国家经济的好转,“三转一响”后来增加了“一咔嚓”(照相机)。再往后,又从“三转一响一咔嚓”,加上了“多少条腿”。
所谓多少条腿,是指除了“三转一响一咔嚓”外,还要看家里置办的家具。开始的时候是“三十六条腿”,这只能算是基本配置:床、三开(门)立柜、五斗橱、梳妆台、沙发、四个凳子等物件;后来发展到“七十二条腿”,这才算是结婚标配,大概在基本配置的基础上,增加诸如茶几、高低柜、床头柜、写字台、拉桌等物件,如果感觉没凑齐,可以再多添加几把椅子。在当时,结婚时家里的家具有多少条“腿”,那可是和家庭的经济指数挂钩的。我们院的一位大哥1979年结婚时,为了撑起门面,想办法做了很多家具,沙发、立柜、书柜、桌凳……足足凑了“七十二条腿”。
叁
“三转一响”成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家具业呈现规模手工制作。那时的人们不太满意家具店暗淡的日光灯下粗糙而土气的棕红色家具,都愿意按照自己的心愿,请木匠到家里来做家具,做家具的木匠有本地人,也有从山东、河南等地来的师傅。那时候时兴的是那种弧面带象腿的捷克式家具。再往后发展,没有“腿”的低组合家具走进千家万户,若干个方方的箱子可以放在一起,也可以随意搬动组合,变成另外的样子,“七十二条腿”逐渐成为历史名词。再后来,人们就开始到家具市场选购家具了。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三转一响”成为上个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生活画卷……现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到生活之中,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可是“三转一响”所展现的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这一目标始终如一。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现在已经成了收藏爱好者的抢手收藏品。半个多世纪前人们追求的“三转一响”成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作者简介
刘世胜 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文学艺术评论学会会员,黑龙江省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个人曾先后出版随笔集《教你成为赢销高手》、散文集《灵悟拾萃》《神州走笔》《穿越红尘》《抹不去的顾乡屯记忆》等著作。
与您约稿
哈尔滨记忆专版通过寻访城市老建筑、老物件、老故地等,讲述发生在哈尔滨的老故事。如果您酷爱城市历史研究,或是相关领域专家,欢迎提供稿件。
稿件相关要求如下:1.文章字数为2500-3000字,多幅相关旧照。2.文章相关要求为:主题鲜明、史实精准、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强等。3.稿件请发送至22304430@qq.com,同时请注明姓名、个人简介(100字以内)、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