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他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画家、戏剧家兼导演、诗人和音乐爱好者
哈尔滨革命文艺的传播者金剑啸

  金剑啸烈士遗像     
  炭画 金剑啸作   原载《五日画报》“维纳斯助赈画展” 1932年11月20日  
  都市病了 金剑啸作   原载《大北新报画刊》1936年5月1日  
  《大北新报画刊》戏剧专号  
  金剑啸
  □本报记者 封娇
  作为新中国第一座解放的大城市,哈尔滨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2015年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金剑啸名列其中。在哈尔滨市图书馆的许多珍贵历史资料中,都记载着这位英雄的事迹。他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画家、戏剧家兼导演、诗人和音乐爱好者。
  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编研处处长边清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金剑啸是哈尔滨这座英雄城市的骄傲,是哈尔滨人民的优秀儿子,是一名杰出的共产党员,是东北革命文艺运动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
  日本侵略者侵占哈尔滨后,1932年,金剑啸在时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张贯一(杨靖宇)的指示下,同罗烽一起,冒着“杀头的危险”在哈尔滨秘密组织发动进步文艺青年、知识分子,开辟对日寇进行斗争的第二战场——开展革命文艺运动(左翼文化运动)。
  边清山说:“金剑啸为人热情谦和,因而团结了萧红、萧军等一大批爱国青年,以笔和各种文艺形式为刀枪,通过文学作品、文艺演出等形式,深刻揭露日本侵略者对东北人民的残酷统治,唤醒广大人民群众奋起反抗,誓死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去!他是画家、戏剧家、作家、诗人、音乐爱好者,多才多艺。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众多文艺爱好者乐于接近他,他的思想、行动感染着每一个熟悉他的人。受他的影响,许多进步青年纷纷参加到革命文艺运动中来,在城市中秘密汇聚起一股强大的反日力量,有力配合了抗日武装斗争,大大动摇了日本侵略者的统治。受其影响,还有许多进步青年、爱国学生,投笔从戎,奔赴抗日武装斗争前线,参加抗日武装队伍,在前线英勇作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金剑啸(1910—1936),满族,原名金承栽,字培之,笔名剑啸、健硕、巴来等。1910年出生于沈阳,3岁时随父迁居哈尔滨,7岁进入道外正阳小学读书,毕业后考入三育中学,16岁考入哈尔滨医科专门学校学医。他经常撰写诗文在报刊上发表,1927年中途退学,担任《晨光报》副刊《江边》编辑。1928年,他在《晨光报》上以记者名义报道了反动军警镇压全市学生反筑路示威游行而制造的“一一·九”惨案,迅速得到省内外舆论的广泛声援。1930年,金剑啸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和上海艺术大学学习绘画,并参加左翼戏剧运动。1930年,他加入共青团,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前,受党指派返回哈尔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革命文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1931年,金剑啸从上海一回到哈尔滨就看到刚刚萌芽的文艺领域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他从上海为哈尔滨青年带来了革命新文艺的气息,对于这个新兴的城市,金剑啸是文艺革命新风新雨的传播者。
  他是画家
  1932年8月,松花江哈尔滨段发生特大洪水,造成20多万灾民无家可归。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金剑啸、冯咏秋联系几位画家朋友决定用自己的绘画举行一次赈灾画展,救济遭受水灾的贫苦百姓。
  1932年11月下旬,金剑啸组织左翼文化人士在道里共同举办了“维纳斯助赈画展”。
  这次画展共筹集到150多幅国画、油画、水粉画和素描作品。金剑啸、白涛、冯咏秋等拿出多幅作品参加了义卖画展,其中金剑啸的作品最多。当时,萧红也送了两幅画,萧军写了文章《一勺之水》,杨朔写了古体诗《秋兴》,为画展加油鼓劲。当时,哈市许多家报纸报道了这次“维纳斯助赈画展”,虽然筹集到的善款不多,但画展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灾民生活的关注,对日伪当局施加了一定的舆论压力,使灾民得到一些救济,彰显了中国东北特别是哈尔滨革命青年的爱国热忱,激发了人民的“同情与互助”。
  他是诗人
  金剑啸在青少年时代就发表诗作,主要发表在当时出版的《晨光报》上。就是因为看到这些诗作,《晨光报》的诗刊编辑袁恕庵、陈凝秋等人推荐他前往上海学习。1931年金剑啸回到哈尔滨后,又在报刊上陆续发表不少诗作。他对新诗的格律不断探求,留下的一首算是长诗的《兴安岭的风雪》,相当重视炼字、造句、押韵等技巧上的推敲。《兴安岭的风雪》用诗的形式记录了东北人民可歌可泣的抗日英勇事迹。
  这首诗发表在《黑龙江民报》副刊《芜田》上。发表后,金剑啸把它寄给了已到上海的萧军,就是依靠寄去的这份剪报,这首长诗才得以保存,并在1937年8月,金剑啸就义后在上海出版,诗篇的后面以附录的形式发表了萧军等十位生前友好的悼念文章。金剑啸写过的诗不止这一首,可惜都散失了。此外,他也写过多篇散文、小品、短篇小说。
  他是戏剧家兼导演
  金剑啸在上海期间,参加了以左明等人为首的摩登剧社。他创作的剧本有《黄昏》《母与子》等。1933年7月,他在哈尔滨组织了话剧团体“星星剧团”,由他导演、排练了《居住二楼的人》《娘姨》《一代不如一代》三个独幕剧。因为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场地也有困难,最终没能演出。
  1935年,在齐齐哈尔演出了他的剧作《黄昏》《母与子》、高尔特的《钱》、秋田雨雀的《喜门冬》,共四个独幕剧,大多是由金剑啸导演的。这些演出犹如一束高举的文艺火炬,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震动。
  他爱好音乐
  像所有努力上进的青年一样,金剑啸的兴趣是多方面的。1935年到1936年间,金剑啸积极参加“哈尔滨口琴社”的活动,包括日常的学习、练习、演出等。用口琴演奏的不仅有世界名曲,还有革命歌曲,包括纪念九一八事变的《沈阳月》等。1935年举行的几次中苏文艺工作者联欢活动,金剑啸也参加了。有一次还在哈尔滨口琴社举行了音乐晚会,在当时日伪统治之下,能举行这样的中苏艺人音乐晚会是难能可贵的,而金剑啸是积极的组织者和参加者。
  他是革命战士
  1935年,金剑啸带着妻女前往齐齐哈尔。在《黑龙江民报》工作了将近一年,做了不少革命文艺的宣传工作。1936年初,金剑啸带着全家回到哈尔滨。尽管他面临着失业,也清楚自己的处境十分险恶,但他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寻找进行抗日斗争的宣传阵地。1936年4月,他决定接办《大北新报画刊》,借用日帝的旗帜为掩护,出版刊物进行宣传。
  《大北新报画刊》出版后,颇能吸引哈尔滨及周围城镇的青年,成为一个新的文艺阵地。掌握画刊后,金剑啸利用内容不受警特机关审查的有利条件,用诗、文、照片和漫画等各种作品向敌人开火。1936年6月9日,因戏剧专号上刊登了高尔基病危消息及留日学生上演《夜店》的照片,13日下午,金剑啸被捕。
  被捕后,金剑啸受尽酷刑摧残,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没有暴露党的关系,保护了组织和同志,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1936年6月20日,他被秘密押往齐齐哈尔。8月15日,惨遭杀害。
  金剑啸虽然年仅26岁就壮烈牺牲了,但他短暂的一生处处闪烁着共产主义的光辉。他是一个优秀的、坚强的、英勇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一个多才多艺、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的一切文艺活动,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革命工作。他是东北革命文艺运动的拓荒者、推进者,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他的英名和业绩,永远留在东北文艺的革命史册上,牢牢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