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初,新城大街(现尚志大街)东侧的饭店。
20世纪90年代的老都一处。
20世纪90年代的松滨饭店。
20世纪90年代的福泰楼。
□王铁 徐慧
旧时,在哈尔滨人的印象中,下馆子就去道外,尤其是小吃。其实,道里的馆子也不少,尤其是出名的大馆子,百年前后道里的老味道真是风光一时。
旧时道里的大馆子专门伺候达官贵人
1898年哈尔滨开埠后,市井日渐繁荣,现道里中央大街、尚志大街两侧的小饭馆星罗棋布,经营着面条、馒头、烧饼、饺子、豆浆和豆腐脑等,市民纷纷光顾这些小本经营的小饭馆。渐渐地,新城大街(现尚志大街)的街面上和左右辅街上,一些大馆子陆续开张。记载中,百年前道里较早的大馆子是西十三道街的福泰楼和老都一处。
福泰楼店主1902年在海参崴开办了一家鲁菜风味的馆子,1932年店主把馆子迁至哈尔滨,最初落脚在道里西十一道街,后来在西十三道街25号开了一处新店面,菜品多达350种,是哈尔滨出名的大馆子,尤以生菜大虾、鸡丝蜇头、葱烧海参、鸡茸豆腐出名,一时成为市井热 议,更是上流社会的首选。
福泰楼对面是老都一处,最初是小饭店,七张方桌、两个单间,同时接待40人就餐,品种单一,就是三鲜馅饺子加上风味熏酱。价格不贵,吃饭停留时间不长,一时成为周边中小商贩、职员、自由职业者就餐的好去处。当时,吃一顿饺子的大体价格是每人一餐五毛钱至八毛钱:一小壶酒三分钱,一小盘酱肉两毛钱,半只熏酱鸡四毛钱,一碗饺子八分钱。少者:两碗饺子,一人不到两毛钱,品了鲜也充了饥。
1956年2月老都一处公私合营,1966年9月暂时叫太阳升饺子馆,1979年11月恢复老都一处招牌,1993年兼并了福泰楼饭店。如今的老都一处,不但成为道里西十三道街上唯一的百年老店,也是哈尔滨市面上少有的仍然红火的百年老店。
店面宽敞、陈设讲究、菜品独特 是道里馆子的特色
百年前,哈尔滨的中餐主要是山东、河北风味。先从新城大街南端说起,西十四道街10号的鸿昇楼主打本帮菜,其实就是东北特色的鲁菜,尤以熘肝尖、烧肚条、烧肥肠等“下水菜”见长。20世纪40年代初由山东招远人徐俊玉主灶,其应时便饭、包办酒席也算独树一帜。
新城大街中段路东的宴宾楼名气大,成为官吏商贾常去的馆子。1932年开张的宴宾楼坐落在石头道街129号,地处商业中心。当年工商等级是四等二级,装修豪华,陈设讲究,沙发、地毯、壁灯和壁画一应俱全,以政府官员、大资本家、大房产主等为食客。特色菜为白扒鱼翅、浇汁鱼、酥黄菜,尤以烤奶猪出名,为宴宾楼的招牌菜。宴宾楼菜品价格昂贵,例如超等餐席要62元,最便宜的套菜也要22元,后来宴宾楼销声匿迹了。
百年前后,道里大一点的馆子均以“楼”“号”为名。新城大街中段路东有新华楼和永安号两家酒楼相连。新城大街140号为1930年6月20日开张的新华楼,经理高廷俊是海参崴“跑崴子”的厨师,主厨纪海峰是南方人,行内人称其纪老八,菜为京帮菜,带有南方的清淡口。尤以扒菜、烧菜、糟味菜见长,扒鱼翅、扒鱼肚、扒三白、烧二冬清淡色美。新华楼为六等一级馆子,楼下散客,楼上酒席,一次可开50桌,在90年前哈尔滨的馆子里,规模已经不小了,食客为官吏商贾等。
新华楼旁的永安号1933年开张,由名厨朱光铸上灶,当家菜是葱烧海参、六味豆腐、烤虾段等。1958年永安号改名为北来顺,特聘北京东来顺的名厨谭德正前来哈尔滨传授厨艺,使北来顺的涮羊肉、串烧羊肉、扒羊肉条、烧羊尾等上百种清真菜肴风靡当年的哈尔滨。
老松滨、岳阳楼、八道街让人难以忘怀
20世纪80年代,不少哈尔滨人都知道,在尚志大街有一家岳阳楼饭店,名字古香古色,尤以百姓喜欢的豆腐脑、豆沙饼、糖饼、油盐饼和小份家常菜而深受欢迎。这家饭店最初是一家馒头铺,开张于1946年,以“桃馒头”闻名哈尔滨民间。“桃馒头”形似桃子,口感暄软耐嚼、香甜味浓。一个馒头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面引子是一面坡的啤酒花,发酵的时间是夏季三四个小时,春秋季五六个小时,冬季七八个小时。每袋面粉加四两糖、四两大油,然后均匀地先用大杠子压,再用小杠子压,之后将和好的面装入方箱放在火炕上饧面,面饧好了,上屉蒸20分钟,出屉后每个馒头点上红点。当年,很多顾乡、新阳和傅家甸的市民专门远道而来买“桃馒头”。1956年上海饮食服务公司专门派来学习参观团,学习岳阳楼的“桃馒头”技艺。
岳阳楼让老哈尔滨人怀念的是物美价廉,二两的馒头四分钱,烧饼七分钱,豆腐脑八分钱,干炸鱼、五香干豆腐、炒茄子丝、炒豌豆等家常菜一毛钱一碟。后来岳阳楼的原址变成了哈尔滨大酒家,再后来岳阳楼成了人们记忆中的往事。
道里令人难忘的馆子还有松滨饭店,因为地处中央大街与西十二道街的商业中心,松滨饭店红火了好几十年。
1957年4月20日,哈市公私合营后第一家国营饭店松滨饭店开张了。当时,这家饭店集中了哈埠的名厨徐世铭、郭永俊等鲁菜大师,菜肴美食从哈尔滨的本地特色出发,将鲁菜融入东北风味。1959年,中餐主厨郭永俊对鲁菜进行挖掘与改造,加上粤菜主厨周士硕、淮扬菜主厨陈茂松等人的加入,使松滨饭店成为以鲁菜为特色,兼顾江南和广东菜品的著名饭店。
1979年改革开放后松滨饭店放下身段,迎接普通市民。名厨张汝财将鲁菜经典平民化,主要以炒肉拉皮、溜肉段、酥白肉、酥黄菜、樱桃肉、干炸丸子等哈尔滨的传统溜炒菜为招牌菜,辅以鲁菜干烧鱼、生菜大虾、葱烧海参,粤菜六味豆腐和淮扬菜红烧狮子头等130多种菜品,这在当时的哈尔滨首屈一指。大馆子的平民化满足了普通市民的美食需求:熘肝尖三毛五分钱,溜肉段四毛八分钱一小盘,配上特色的鸡参包子,普通老百姓两元钱也能下一回大馆子。由于没有与时俱进,20世纪90年代松滨饭店不得不摘幌停业,松滨饭店留给了不少市民无限的回味。
另一处让人们津津乐道的下馆子的地段是道里西八道街,从20世纪30年代起,这条街渐渐形成了道里馆子比较集中的一条街,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这条长度只有200米的街道两侧已经有大大小小近20家馆子。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关部门在西八道街东端专门修筑了大型仿古牌楼,命名为“饭店一条街”,渐渐集中了哈尔滨的特色美食,不论春夏秋冬,不论早中晚,食客络绎不绝,成为当年哈尔滨的饭店一条街、美食一条街。后来,由于街道两侧的建筑改造等原因,这条拥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美食一条街消失了。
如今,道里的老味道、老馆子仅剩下老都一处和开封灌汤包子铺了,老味道更多地保留在老哈尔滨人的记忆中。令人欣慰的是,虽然老馆子少了,但是街头出现的“老厨家”“老松滨”等招牌,似乎又将哈尔滨的老味道传承下来,带有哈尔滨特色的京帮、鲁帮菜肴,加之淮扬菜、川菜、粤菜等形成融合菜,这些美味满足着人们的味蕾,这些老味道在新馆子的发展中,仍然可以找到早年间中华美食的影子。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王铁 资深媒体人,热衷于城市建筑及文化历史研究,用文字、图片记录城市发展,在多家媒体刊发相关文章。
徐慧 资深媒体人,热衷于城市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