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小到个人日常生活,大到村里粮食产量
72年间,90岁老人手写60万字村史

  ▲章林桥身材精瘦,一头银发。  
  ▲章林桥记录的自家收入增长情况。  
  ▲章林桥手书村史的部分原始记录。  
  看新闻,走访村庄,随手记录下有趣的事,再整理到笔记本上……数十年如一日,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东和乡姚邵畈村的90岁老人章林桥每天都过得充实快乐。
  70多年前,章林桥开始记日记,但谁都没想到,记日记这件小事,章林桥一坚持就是大半辈子。从1950年起,72年间,他已经写下了60余万字的村史,涉及地质气候、经济收入、人口变迁、历史事件等方方面面,堪称岩畈村(2006年并入姚邵畈村)的百科全书。90岁高龄的他虽已白发苍苍,却仍是衬衣笔挺的斯文模样;讲起过往,依旧思路敏捷、口齿清晰。
  将爱好变成习惯
  把小事做到极致
  在章林桥家二楼不大的卧室里,除了一张床、一张书桌,最显眼的家具就是一个立柜。打开柜门,一册册手写笔记被分门别类装入档案盒,整整齐齐地摆在柜子里。
  “一直在写,没停过。”章林桥告诉笔者,他从1950年左右开始动笔,到现在已经写下了70本笔记,其中有反映村庄发展变迁的“岩畈大事记”和“百个第一”等,还有记录家庭发展和儿孙成长的资料。
  上世纪50年代初,读中学的他看到班主任桌上的《枫桥史志》后来了兴趣,便追着老师借来看。“老师叫我拿去,还叫我想看什么资料尽管过来找他借。”章林桥后来才知道,这本《枫桥史志》正是班主任陈炳荣编撰的。
  这次经历,在少年章林桥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学生时期的他就培养起了记日记的爱好。把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成了他每天最大的乐事。
  那个年代能读书的人少,章林桥中学毕业回村后担任过十余年的生产队会计,当过代课老师、收粮员,还干过人口普查。或许正是丰富的工作经历,开阔了章林桥的眼界,也给了他更多接触各类资料的机会。
  当发现自己的流水账越记越多时,章林桥慢慢产生了把流水账整理成村史的念头。然而在那个没有手机、电脑、录音笔的年代,这件事并不容易。章林桥只能在工作之余,通过日常走访去了解每家每户发生的事情,记录村里大大小小的变化。平常还会看看其他地方的村史作参考,缺了的内容想办法再补上。
  帮助找到走失40年村民
  是村民眼中的百事通、数据库
  在章林桥的众多手写笔记中,一本毛毡封皮的大号记事本被翻得最旧,它是老人近20年归档的心血——手写版岩畈村史。
  这本老人口中“还不成熟”的村史,现已有10多万字,共分为岩畈村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交通医疗、商贸工农等24个章节。细心翻看这些手写村史,会发现其中有各种颜色的脚注补充,偶尔还会插入一些报刊剪贴和照片。
  “1951年,岩畈村实行土地改革,村民章楚良参加抗美援朝”“1961年贯彻人民公社‘六十条’,全村成立5个农业小组”“1978年,岩畈因水灾损失惨重;村里实行联产计酬”“1995年3月,全村开始安装有线电视”“2006年,岩畈村道路硬化;并入姚邵畈村”……岩畈村的大事跃然纸上。
  在互联网还不普及的那个年代,章林桥是村民眼中的百事通,他的笔记就是村子的数据库。“大家有什么要查的、查不到的,都会来问我。”这让他感到快乐和满足。前些年,在他的帮助下,一位走失40多年的村民得以与家人团聚。
  40多年前,岩畈村的一个小女孩走失后到了上海,直到2018年跟随工作单位来到东和乡参观,才有机会回家寻亲。然而由于时间太过久远,仅剩下一点关于父母的模糊记忆。后来别人把章林桥推荐给了她。根据她的描述,章林桥一点一点翻找资料,最终找到了她的亲人。
  岩畈村“百个第一”
  “藏”着他对儿孙的满满爱意
  “第一家小店:1956年的长寿小店”“造房最多年份:1985年12户”“第一台彩电:1987年章仲苗”……在章林桥的手写村史结尾,笔者看到了一个有趣的分类:岩畈百个第一。
  按照他的记录,1975年3月全村第一只手表的拥有者正是章林桥本人。“那时我当老师,需要看时间,在表厂工作的表姐买了这只手表给我。30块钱,用表票买的。”章林桥说。那时,这只南京生产的中山牌手表是全岩畈村的“香饽饽”,常有人来借。
  说话间,章林桥指着村史上的一行小字,示意笔者细看,上面写着“姚邵畈村小儿爬杆第一人”。“这是我孙子,照片我还留着。”
  仔细翻看章林桥拿出的两本相册,相册的主角分别是他的孙子和孙女。不只有照片,从出生证明到幼儿园的照片,小学的奖状,高中的饭卡、准考证……相册里面夹着一张纸,上面列了一百件事,是孙子孙女的“100个第一次”,“第一次剃头、第一次走路……”儿孙成长的一点一滴都被章林桥细心地记录下来。
  “我们老了,没什么能给儿孙做的,这是我能想到的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章林桥说。
  老人有一个心愿
  希望把“万字笔记变成书”
  从1950年至今,章林桥的笔记一直记了72年,其中62本已被诸暨市档案馆收藏,成为地方统计数据的样本。
  “每个村都会有一些历史资料,但大多都是一些经济类账目,比如田亩清册、三资清册,人情方面的资料往往没有记录。”在东和乡宣传委员张迪青看来,章林桥的笔记,所填补的正是数据账目之外、社会人情方面资料的空缺,“这部分资料更能反映地方习俗的变迁、乡风文明的发展,反映邻里间的互助。”
  为了准确整理村史,十多年来,章林桥除了在自己的日记、账本中寻找蛛丝马迹,还赴东和乡档案室、诸暨市档案馆、章氏研究会等地搜集资料、校对内容。全村人口变化、劳动报酬水平、粮食产量、广播电视收费、电话号码、养老保障等历年数据,都能在章林桥厚重的“档案库”中找到。
  “我就想把我们村的历史记录下来,让后人都能看到,对我们村有个了解。”章林桥始终记着自己写村史的初衷,是希望后辈们能了解岩畈村的历史。
  老人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出版村史,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他对于村庄变化点滴的记录。
  令人欣喜的是,前不久,已有爱心人士提出愿意帮助章林桥实现这一愿望。“姚邵畈村委副主任姚松正组织志愿者,帮老人把60余万字的手写笔记打印成电子稿。”张迪青告诉笔者。
  “想要村民人手一本村史,我要继续写下去,一直写到拿不动笔为止。”章林桥说,一辈子没功名、没钱,但他的内心很充实,还有一屋子藏书,他乐在其中。
  综合整理自网络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