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采用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实施整体打捞
长江口二号古船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
  “奋力轮”怀抱长江口二号古船的画面。
  工作人员对露出水面的古船桅杆做好保护措施。
  21日,采用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我国迄今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在长江口水域成功实施整体打捞。长江口二号古船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已在水下沉睡150多年。几天后,长江口二号古船将被“奋力轮”带入杨浦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开启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新阶段。
  长江口二号古船
  是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
  2015年,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时,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发现了一艘木质古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经过7年的水下考古调查勘探,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的淤泥中,残长约38.1米、宽约9.9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推测为清代上海广为使用的沙船的可能性最大,舱内发现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已经出水完整或可修复的文物种类多、数量大。特别是出水的绿釉杯底书有“同治年制”款,为古船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填补了我国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的空白。同时,长江口二号的完整性和丰富的船载文物,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造船史、航运史、陶瓷史、经济史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打捞解决方案
  创造性地融合多项高新技术
  据报道,为了整体打捞长江口二号古船,上海市文物局会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研究并形成了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这艘古船。该项技术是在大胆进行科研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打捞解决方案,创造性地融合了核电弧形梁加工工艺、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沉管隧道对接工艺,并运用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综合监控系统等目前全球最为先进的高新技术。
  为了平稳安全提升弧形梁形成的沉箱并顺利将其护送至船坞,这次还创造性地设计并建造出一艘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奋力轮”主尺度长130米,宽34米,型深9米,设计吃水6米,两端设有同步提升装置,在船中部开口,自带一个长56米、宽20米的月池。穿梁完成后的弧形梁沉箱装载着古船直接由“奋力轮”从海底提升至中部月池,并转运、卸载至船坞,一艘船完成了提升、运输、卸载三项任务,安全性高、操作性强、科技含量高。
  包裹在“考古沉箱”中
  长江口二号古船浮出水面
  从20日夜间到21日凌晨,万吨“大力”号与“奋力轮”携手,在长江口二号古船所在长江口横沙水域完成各项调试,启动智慧打捞监控系统,对这艘清代沉船实施水下整体打捞。
  长江口二号水下考古遗址,包括古船船身、海水和淤泥,被紧紧包裹在22根钢铁弧形梁构成的“考古沉箱”中,整体重达8800余吨,在提升作用下以每小时约4米的速度逐渐浮出水面。21日零时40分,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桅杆率先出水。
  “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打捞出水,是水下工程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完美结合,为国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案例、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说。
  综合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报道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