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不像孙悟空嫌官小,一怒之下脱岗而去而是“临事不辞难”,让马政面貌焕然一新
明代“弼马温”升职记

  明仇英《蕃马图》  
  杨一清像  
  □晋右史
  “弼马温”这个官职,想必读者们都十分熟悉。众所周知,在《西游记》开篇,孙悟空被封的这个“弼马温”,是一个负责养马的职位。不过,这个称呼似乎与古代官职的命名方法大有不同,也让很多人困惑于“弼马温”三个字的含义。
  其实,在讨论如何安顿孙悟空时,天庭人事部门用的正式名称是“御马监正堂管事”,而玉帝随口说的“弼马温”,只是一个习惯说法而已。
  相较于正儿八经的“御马监正堂管事”,“弼马温”已然暗示了这个职位的低微。然而,对于刚入天庭的孙悟空而言,这微妙区别还感受不到。此刻的他欢欢喜喜,在木德星君陪同下上任,会聚监丞、监副、典簿、力士及大小官员人等开了全员大会。
  孙悟空对工作非常负责,先是查看文簿,点明马数(“止有天马千匹”),对典簿、力士官、监丞、监副都明确了职责和工作。半个月里,孙悟空“昼夜不睡,滋养马匹”,而天马都养得“肉膘肥满”。直到酒席上,孙悟空一问才知道自己“没有品从”“未入流”“末等,官儿最低最小,只可与他看马”。下面的人告诉悟空,这就是一份有功无奖,有过必罚的工作,我们都没积极性。一怒之下,悟空脱岗而去。
  悟空不知道自己品级的时候,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好,知道后反而心里不平,没心思工作。这其实就是明朝真实的“马政”情况,显然《西游记》的作者非常熟悉明朝制度机制的运行情况。
  从悟空的案例会发现,马政难的地方不是养马,难在于成绩没法在天庭体系中体现出来,让人渐渐没了积极性,部门也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如何破局?我们来一起看看明朝的“弼马温”杨一清是如何改进工作的。
  “马政”成了冷部门
  明廷在中央设置太仆寺和苑马寺管理全国马政,在地方设置行太仆寺和行苑马寺。在陕西地区,1397年设行太仆寺,1405年增设行苑马寺,下辖有几个苑、监。太仆寺负责马政管理,如马匹调配、监督马匹使用;苑马寺负责养马事宜。这样看来,孙悟空的“弼马温”职位更接近苑马寺。
  按理说,“兵戎之用,莫先于马,而马之所畜,必有其地。”而且纵向看,相对于开国时候的紧张,马政的官员工作压力、生活条件、待遇水平都是比之前高的,可马为什么越养越少,越养越瘦,种马也出不了?明孝宗就感叹,在洪武永乐年间“凡遇边方缺马,动辄来京奏讨,所费不赀”。
  问题还得横向看,在和平或战争烈度较低的时期,马政这样的专业部门相对于治民机构,吸引力确实低,士大夫“见两寺衙门无权,多不乐为,用人者因而俯就之。凡遇缺员,苟取充数,积习既久,遂为迁人谪宦之地,人人得而轻之。”(杨一清《关中奏议》)
  一个部门的人事选拔成了品位安置的地方,在各领域的资源很快就没有了。当别人开始轻视,部门地位甚至会比规定的品级还低。比如在成化年间,按规定陕西的马政考核应当由巡抚负责,但巡抚却直接交给负责考核府、卫所的人来负责,这一举动让两寺马政官员接受了府、卫的待遇,相当于不知不觉给降级对待了。甚至两司(布政司、按察司)官员不屑与太仆寺一同查验马匹,“二司之于两寺轻忽如故,耻与之同事,不容并列。习俗之弊,至于如此。”(杨一清《关中奏议》)这样也导致卫所对两寺的态度变差,两寺开展工作的时候“进不能展,退无所诉”。至于部门中的人,工作状态大体是“势分既轻,职任愈废,虽有才能,一统是职,终身不展,垂首赍志,坐待罢黜。”马政部门成了养老部门,哪还能做好工作。
  人没有了盼头,也就没了干劲,这点明朝的马政官员和悟空一样。不一样的是,悟空可以选择离开,他们只能就地摸鱼,让马政更加凋敝。
  能人方可办难事
  虽然看到和指出马政有深刻危机的人不少,但措施多是泛泛而谈,就是有一两条干货也引不起重视。毕竟和平时期,考虑长远的多,真正关注并为长远投入行动的少。
  但是,进入成化、弘治年间,蒙古部落大举南下,边关动荡,边防危机逐步加深,加之马政衰败到了极点,草场和牧马军人只有原来的一半,苑马只有2280匹(数量和悟空面临的形势一样),明孝宗、内阁、兵部都坐不住了,与军务有密切关系的马政问题就吸引了各方注意力。
  皇帝在给三边总督、陕西巡抚的敕书中一再指出“廷臣建议修举马政,虑各寺种数少,宜先添补……尔宜用心提督”“必使数十年之废政,一朝修举,斯见尔能”“凡军马钱粮等项,宜逐一从新整理,俱许便宜处置”。兵部也一直在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增加采买马匹的银两、派遣部员外郎出理陕西马政等。同样,在任的官员也积极支援,如萧祯精简两寺机构,提高效率;秦纮通过增加盐引来给两寺增加经费,岁得银五万两,助边买马。
  显然,皇帝和中枢重视起来,事情就好办多了。但马政积弊太深,达不到预期效果,就只能加大力度。比如从人事安排入手,“宜于诸司大臣推素谙戎务者,专委任之。或他日用总制、提督等官,即以充任”(《明孝宗实录》卷190)。也就是将马政事务专项化,并选择有能力有级别的官员负责,如果还不行,就选择级别更高的。
  太仆寺是兵部的系统部门,兵部尚书刘大夏、侍郎熊翀直接向皇帝推荐了杨一清担任“督理陕西马政左副都御史”。
  杨一清,成化八年进士,先后担任山西提学佥事(按察使司佥事)、山西按察副使督学、南京太常寺少卿等职位,尤其是在陕西的八年时间里,对陕西和陕西官场相当熟悉,在南京任上治水成绩突出。显然刘大夏考虑到了他的业务能力、对西北官场的熟悉程度、工作风格。谁说大明不重视人才?
  之后,杨一清被任命为督理陕西马政左副都御史。朝廷给颁发的敕书写有:
  今特命尔前去彼处,督同行太仆寺、苑马寺官专理马政。
  尔须……亲历各监苑……踏勘牧马草场。……查点养马军人……见在种儿骒马……官军骑操之数……稽考各寺监等官,有阘茸不职者,尔即具奏黜罢,或起送别用,另选才能以充任。使其有尽心职务,功绩昭著者,具奏旌擢。
  巡抚、巡按等衙门不得干预尔职,寺监官员惟尔所统……都布按三司而下官员,但事关马政,俱听尔约束委用。
  就级别而言,杨一清此时和陕西巡抚一样,都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不一样的是具体分管领域不同。敕书给杨一清明确了任务内容,也给了考察官员的权限,系统内优秀的可以推荐,差的可以罢免;只要涉及马政,整个陕西三司需要配合并听节制。相当于成立了陕西马政工作委员会,两寺负责常规事务,其他部门全力配合执行。这是和平时期,朝廷能给的最高的权限了。同时朝廷也承诺,做得好还会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弼马温”解决大问题
  对于朝廷而言,要解决的是人事问题;对于杨一清而言,要解决的也是人事问题。和悟空不同的是,杨一清是知道“弼马温”机制问题的,他需要机制上理顺,核心就是人事问题。
  1503年秋,杨一清到达陕西,驻地为平凉城,正式开始督理马政工作。“新官上任点把火”,杨一清和悟空做的差不多,亲自查勘马场草场,熟悉了工作,这一过程中自然考察了系统官员,随即将行苑马寺卿等几人免职,并替换上陕西行太仆寺少卿李宗商等人。人事整顿让系统内官员非常震惊,风气为之一改。
  棋在局外,要想更长久解决问题,还需要着手提高陕西马政系统地位,解决“人轻权卑”的问题。首要就是恢复行太仆寺和行苑马寺主官的地位,使两寺与布政司、按察司成为一个层次,既让其不再自卑,也有助于在卫所系统开展工作。相应的,在会议等场合,两寺主官位次仅在布政使、按察使之下。规格高、事体重就能吸引来人才,政由人举,事就成了。这一规划得到了兵部尚书的支持,吏部也就通过了。
  下一步就是从考核上解决问题。之前关于两寺的年度考核,巡抚、巡按一般就委托布政司、按察司负责,这两部门又向下委托,层层转包,导致两寺官员很难被同级官员看得上。杨一清要求“逐年考核,评价由自己负责,专门列考察簿籍一扇。当吏部、都察院在选用人的时候,以此为主,巡抚、巡按的作为参考”。经杨一清反复与吏部争论,在上级支持下,最终实现了独立考核的目标。
  在提高系统规格和完全掌握系统后,杨一清开始用左副都御史衔和敕书的权限,加大对其他部门的介入力度。马场需要修建或完善城堡、马厩、营房、官署,就需要所在地方行政部门配合;马场的安全,需要附近驻军配合。强势和进取的行事风格,让杨一清在这方面强力推进,以前府县和驻军不愿配合,现在为了乌纱帽积极参与。当然杨一清也积极向朝廷推荐做得好的武官,比如庆阳卫指挥黄正因修城有功,被推荐为固原东路游击将军。
  经过一系列操作,马政系统能协调的资源变多,官员地位和前程变好,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条件都得到了解决,剩下执行面的操作问题就由各级官员负责了。截至弘治十八年(1505年)底,草场达到12.8万顷,陕西各苑共有马匹11620匹,衙门、仓库、营房、马厩4100余间,选设操丁1000名。整个陕西马政面貌焕然一新。
  临事不辞难的“弼马温”杨一清解决了问题,对国家大政大有裨益,他很快得到了提拔,1504年冬任巡抚,1506年任三边总制,最后进了中枢,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
  转自《北京晚报》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