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执笔为刃,深入战疫一线采写报道;白衣为甲,日夜守护服务居民
战疫前线 哈报志愿者彰显媒体人的责任担当

 

  □本报记者 叶勇 黄晏君 董琳
  “我们离疫情近一些,居民就能离疫情远一些”“服务社会、服务百姓,从来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笔头上”“请大家一定克服困难守住防线,因为在防疫这件事上,我们无路可退”……3年来,哈尔滨日报社的媒体人“执笔为刃”,通过全媒体阵容及时、准确、权威地发布了一篇篇鲜活的抗疫报道。在传递政府声音、反映百姓诉求的同时,他们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白衣为甲投身抗疫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
  迎难而上,上阵的都是“好兵”
  从2020年起,哈尔滨日报社媒体人组成的疫情防控队伍多次转战在南岗区、道里区13个街道办事处30多个点位,进行卡点执勤、支援核酸检验、运送物资等工作。
  今年4月21日早,哈尔滨日报社组织党员志愿者到达南岗区先锋街道办事处的3个社区的7个卡口和1个核酸采样点执行疫情防控任务。他们大多是多次进驻抗疫一线的“老兵”,相比以往,这次的工作任务更重:个别群众对防控措施不理解,需要反复做工作;天气多变,要顶风冒雨坚守岗位;居民做核酸采样通行量大,必须死看死守把好卡口……这些困难都在他们人不离岗的值守中被一一化解。
  “克服困难,更要迎难而上。”这是哈尔滨日报社全体员工在疫情防控中的铮铮誓言。所有人表示:随时听从召唤,主动积极参战,上阵就是好兵!
  ——张玉颖和同伴日均流调百位居民,5天下来嗓子哑得几乎说不出话。
  ——沈赫在近-20℃的室外,连续几天每天为千余名核酸采样居民扫码,手脚冻得发麻,一宿也缓不过来。
  ——50岁的隋延涛每天凌晨5时出发,晚上23时回家,在离家近30公里的防疫卡点驻守……
  攻坚克难,“一块砖”的担当
  11月29日,哈尔滨日报社在已派出数十名员工的情况下,再次抽调20名党员干部成立5个包保小组,进驻疫情防控一线。“在高风险管控点驻守,每天从22时至次日6时,那叫一个冷。不过,我是组织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儿搬。”徐文博说,这是媒体人该有的自觉与担当。
  抗过严寒,更战过酷暑。9月初,“秋老虎”发威,哈尔滨日报社志愿者顶着烈日坚守在核酸采样点。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不到半小时,整个人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防疫“老兵”周义臣说:“我们只是一线防疫人员的缩影,大家都坚信,我们距疫情近一些,百姓就会距疫情远一些。”
  从清晨到入夜,媒体人巡逻在高风险区域,走遍包保小区的每个角落……于维斌微信步数几乎天天接近3万步,这背后,是一次次面向疫情的“冲锋”。
  服务群众,从未停留在纸面上
  工作中,媒体人发挥所长为基层防疫提供帮助。有物管经验的同志组织车辆、人员进出分类管理,提高管控能力;丽江社区一直没有封窗保暖,报社包保小分队入驻后,当天就将窗户封上,社区书记朱晓敏称赞:“你们真是一支送温暖的小分队。社区打印机出现故障,李学东主动请缨,人到“病”除,从此成了社区“万能工”。
  祁荣洲带队的包保小分队扎根天鹅湾小区。12月3日,核酸采样提前结束,很多居民不了解情况,依然冒着严寒排着长队。包保小组立即进行解释、疏导,很快消除了居民的担心和顾虑,得到居民的点赞。
  “以前媒体主要通过报纸、网络等平台从事群众工作。但服务群众,我们从来不会局限和停留纸面上。”王方遒说。
  守护百姓家园,是媒体人的担当
  1日11时许,张大勇在维持核酸采样现场秩序时,见到一名三四岁的小女孩没有家长陪同,急得直哭。张大勇找来社区干部,带着小女孩逐栋楼找,终于找到了小女孩的家。原来,粗心的宝爸见排队人较多,就让女儿自己排队,他先外出办事,匆忙中没有及时赶回核酸采样现场。见到女儿被送回,焦急的宝爸连声道谢。
  市直机关下沉南岗区临时党委、驻南岗区常态化疫情防控督导检查组给哈尔滨日报社发来《表扬信》写道:报社参加下沉工作的同志有担当、有作为,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用实际行动筑起南岗区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3年来,哈尔滨日报社累计派出上千人次参与一线疫情防控,截至目前,还有58人在各点位驻守。他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也许只是冰城疫情防控中的点滴,但正是这涓涓滴水,汇聚进我们城市的抗疫洪流,成为恢复城市活力的一份力量。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