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拍下2万多张“母亲河”写真照片
他用镜头记录冰城“大美湿地”


  □本报记者
  罗彦坤
  “万顷松江湿地”留有他的光影记录,“百里生态长廊”洒下他探寻守护的足迹。
  “身为一名摄影爱好者,能用镜头记录下家乡哈尔滨‘大美湿地’的日新月异是我最大的幸福。”面对记者,65岁的汪金铭道出心声。
  45个寒来暑往间,汪金铭用超乎常人的坚韧,续写与哈尔滨湿地的不解之缘,相机里2万多张“母亲河”写真照片,构成一幅冰城湿地的壮美画卷。

不解“湿地缘”,行走两万公里拍下两万张照片

  哈尔滨依水而定,“亲水”是这座城市里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春季新柳吐绿,鸥鸟翔集;夏季荡舟水面,劈波斩浪;秋季芦苇摇曳,塔头静谧;冬季银装素裹,赏冰乐雪。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脑海里都有一段抹不去的“母亲河”记忆。
  说起自己的湿地情结,哈尔滨市摄影家协会顾问汪金铭说:“我与哈尔滨湿地有‘三缘’。”小时候,汪金铭家住道里区巡船胡同,江沿儿是他成长的乐园,他在松花江里学会了游泳。汪金铭20岁时,正赶上太阳岛风景区成立摄影部,他成为一号摄影师、摄影部主任,从此松花江和湿地成了他的“工作背景”,他为10万游客拍下了“冰城湿地中的倩影”。后来换了工作,汪金铭的办公室就面对松花江,去江边拍摄几乎占据了他的闲暇时间,风雨无阻,乐此不疲……
  汪金铭说,他的成长融入了冰城湿地的变迁,如今退休了,拍湿地成了他的“事业”。近3年,汪金铭累计途步近2万公里,拍摄2万余幅珍贵照片。
  穿行于“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老汪一天徒步十几公里是常态,迎晨光沐晚霞,为拍出好片子,他还学会了“观云测雾”,什么天气去哪儿拍、从那个角度拍最佳,全在他心里。为拍到雨后湿地的碧空如洗,老汪曾蹲守江边苦熬一个多月,总算拍到了满意的作品。
  常年户外拍摄、湿地行走,朋友们笑老汪是“野人”,老汪却觉得这是对他的赞扬。
  饱含“湿地情”,每一张照片都有生命
  “我拍哈尔滨湿地,因为饱含情感。哈尔滨湿地是‘母亲河’佩戴的闪耀宝石,千姿百态,令人神往陶醉。”为了更充分捕捉湿地的美,汪金铭行走于松花江两岸,或徒步穿行,或划着舢板,群力外滩、江心岛、阳明滩、四方台、白渔泡、金河湾都装入了他的镜头。
  为了从高空俯拍,老汪爬遍了沿江几十栋高楼,小区保安几乎都认识这个披挂着“长枪短炮”的倔老头儿。“高空俯瞰,湿地别有韵味。”汪金铭说。
  2019年,汪金铭登上园林升降车俯拍江面,就在这次,老汪结识了新朋友——“德嘉码头”老总石文东。在石文东帮助下,老汪两次登上冰城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的直升机,从400米高空俯拍松花江。“恐高”的老汪说,直升机拆掉了座舱门,他把自己绑在了座位上。为拍到好画面,飞机悬停、360°转圈、大倾角转弯……滞空20分钟,老汪就忙着聚焦、按快门了,降落地面时衣衫湿透,他早已忘了害怕,只剩下震撼和兴奋。
  老汪的退休金基本都投入到拍湿地上了,他说,新近迷上了群力外滩湿地,那里的原生态景观保护得好,景色优美,尤其是那里的观景平台,很值得推荐给摄影爱好者。
  老汪的作品中,冰城湿地色彩分明、纹理清晰、富有质感……准确描绘了江水环抱、四季分明的大都市的灵动与鲜活。
  因为热爱,以实际行动守护生态美景
  “如今人们虽然可以更亲近湿地,但更不能忘记守护的责任。”汪金铭说,影友们拍摄湿地时,也是在巡护湿地,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大家会当即向有关部门报告。
  这些年来,老汪和影友们提过不少保护湿地的建议,很多都被相关部门采纳。他们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冰城湿地。
  2019年,在哈尔滨市道里区支持下,摄影集《画里道里》出版,500张精彩照片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阅读哈尔滨湿地的窗,也成为外来旅客了解冰城的鲜活影像文本。
  前不久,《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开幕,哈尔滨作为全球首批18个“国际湿地城市”再次亮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成果得到全世界的肯定。对此,汪金铭在接受采访时说:“冰城湿地的良好生态,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果,也是冰城打造‘宜居幸福之都’十足底气,保护好、利用好,才能福泽子孙万代。”
  汪金铭说,拍摄冰城“大美湿地”是他的“事业”和“生活方式”,他要用手中的相机、心中的热爱,守护这份执着。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