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老街的院里曾是电影《滚滚红尘》的外景地

  

▲曾位于上游街原23号的临街小楼。  
  ▲曾在小院取景拍摄的电影《滚滚红尘》剧照。  

▲曾位于上游街的松花江地区公安局办公楼。

□杨石

上游街是条小街,也是条百年老街。街上的一个院里曾是电影《滚滚红尘》的取景地。百余年来,这条小街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我所住过的这个院儿更是我儿时的乐园。
  壹
  电影《滚滚红尘》
  在老街的院里取景
  “起初不经意的你,和少年不经世的我,红尘中的情缘,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语的胶着……”这是电影《滚滚红尘》的主题歌,曾经被我们传唱又传唱。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部电影的许多镜头都是在我们院儿——道里区上游街原23号拍的。
  那是在1990年1月的一天,记得拍摄《滚滚红尘》时整整拍了两天,整条街戒备森严。拍摄时我和小伙伴们悄悄爬到对面楼房顶,好奇地看着,我们不仅仅是对电影拍摄感兴趣,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大名鼎鼎的明星林青霞、秦汉、张曼玉,当时他们可是我们心中“大神”级别的演员。林青霞、张曼玉漂亮、妩媚,秦汉洒脱、俊朗。我们趴在房顶都看傻了,我第一次感到“气质”这两个字最贴切的意义。
  当时我就认为,我们院之所以被选中拍摄,是因为院里的建筑非常符合民国时期的剧情,富有那个年代的情调,院里既充满了熙熙攘攘的世俗生活和烟火之气,又有喧嚣的匆匆之感,正符合导演对电影外景地的要求。
  确实如此。后来据当年在省旅游培训中心工作的刘正伟回忆,一开始省文化厅给《滚滚红尘》剧组介绍的是南岗区颐园街1号和3号,可是导演认为这两栋建筑过于豪华,与剧本不符,便准备放弃在哈尔滨拍摄。该片制片主任知道刘正伟对哈尔滨的建筑比较熟悉,便把他找来帮忙。刘正伟想起了我家住的小院(他曾到我家来玩儿过),认为这里符合要求,便请导演过来看看,没想到导演一下子就相中了我们院儿,说这里符合剧中所描写的景象。
  贰
  上游街的这个大院
  是我儿时的乐园
  上游街形成于20世纪初,是一条百年老街,它东起中央大街,西至新开街,长约一公里。这条街最初称西商市街,也称外国头道街,1925年改称商务街,20世纪50年代后改称上游街。20世纪20年代,随着外国投资者纷纷涌入,汽车也大量流入哈尔滨,上游街成为了汽车一条街,街两侧开办了许多汽车商行,相继建造了一些俄式建筑。
  20世纪50年代,苏联人、犹太人相继离开,在上游街留下了一些俄式房屋,又因这里离哈尔滨市委比较近,从那时起,上游街23号院就作为市领导家属宿舍了。历届的很多市领导都曾在这个院子里住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在院子的空档处又盖起了四层小楼。
  上游街原23号院临街长约500米,宽约400米。当年的23号院占有三个街牌号:19、21、23号。我家是1964年搬到这里的,一住就是二十多年。我们院儿有前后有两栋俄式建筑风格的小楼。前楼是临街的一栋黄白色相间的建筑,外墙面有浮雕,一楼每家的窗户都有闸板,一到晚上就把闸板关上,距离窗户前方10米左右是绿色的板障子和木制的大、小门。前楼后面有一个大院,大院里的地面是和中央大街一样的面包石,距离前楼几十米处的后楼是一栋灰色的二层小楼,二楼的大阳台足有十多平方米。
  我家当时住在后面那栋二层楼的一层,一共有两户,窗前种的是果树、丁香,后来由于挡光被陆续伐了。楼道十分宽敞,楼梯也很宽,楼梯扶手是木制的,我们经常把楼梯扶手当滑梯,从二楼往下滑,楼梯扶手被我们的裤裆擦得锃亮。二楼上有一个天棚,天棚有一人多高,我们经常到天棚里掏鸟窝和探险。
  我家入户门有四米多高,双向对开的,一进大门是长长的走廊,一进门左侧是一个储藏间,然后是厨房,厨房除了有煤气,还有一个用砖砌的俄罗斯大炉子,两个炉灶眼,还有一个烤炉,可以烤面包。
  房间内有室内厕所、上下水、煤气、暖气,这样的房子被称作四全房子。房子举架非常高,墙都是油漆墙,而且是那种带麻点的。小时候经常用手敲墙,看看哪个地方是空的,幻想里面藏着金银珠宝。
  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子,院子里两侧建有平房,当年物资比较匮乏,我家养过猪、鸡、鸭、鹅。院子里每家都有一个储藏间,我们叫棚子,有8平方米左右大,里面有地窖,地窖有一人高,冬天放白菜、土豆、萝卜等。
  当时院子里还经常传来钢琴的美妙旋律,这旋律给我带来了很多遐想,对我最直接的影响是,我磨叽爸爸买了一把小提琴,从此咿咿呀呀地开始了练琴生涯。后来我带着这把琴,考到了哈尔滨歌剧院的乐队。
  叁
  消失的上游街老建筑
  依旧是人们的记忆
  在上游街上,我们院儿对面是一栋造型美观的二层俄式小楼,小楼后院带一个非常大的花园,花园里有个喷水池和小游泳池,院内种了很多丁香树、榆树、苹果树等。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哈市一些领导都曾在那里住过,后来市文联、松花江地区公安局曾在那里办公。楼里的楼梯是盘旋而上的,楼梯间和房间内的墙体都贴有木板,非常华丽,那个小院儿也是我们经常玩捉迷藏的地方。
  还是在上游街上,在我们院儿的一侧是部队的房子,那个院里住的都是团级干部和家属;另一侧是哈市第18中学,接着就是哈尔滨科学宫,也就是现在的上游街23号,这栋楼也是一栋百年老建筑。当年看场电影不容易,每当科学宫放电影时,我们这些小男孩就聚在门口或后门,看看啥时候看门的不注意,就能混进去蹭一场电影。
  上游街和中央大街拐角处有一个小食杂店,里面卖汽水,当时买汽水必须自带汽水瓶,否则就要当场启开或者当场喝掉,如想往家带就要自带一个大茶缸子。当年一瓶汽水一角五分,我们家四个孩子,为了喝一瓶汽水,就四人集资一角五分,由我拿一个大茶缸子,去街头食杂店买一瓶汽水,因为我家没有汽水瓶子,启开后汽水倒进大茶缸里,为了不让汽水里的气儿跑掉,我便一路小跑回家,然后四个孩子一人喝一大口。
  那时候一到傍晚,我们这些淘气的男孩们就爬上门口的绿板障子,双腿骑在上面,然后就看谁最能白话。
  20世纪末,随着城市中心区域的整体改造,这里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取代。我们院也随着“滚滚红尘”消失在岁月的尘埃中,但它在我的心中早已扎下了根,那是我生命的起点,是我年少时顽皮记忆的影像,是我成长快乐的驿站,它已经融入我的血脉中。当我退休即将步入老年生活时,它在我心中愈加清晰,我在梦中总是回到我们院,梦到儿时的伙伴,梦到离我越来越遥远的、曾经为这个城市呕心沥血的前辈们。
  作者简介
  杨石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退休干部、省政府立法专家、现哈市爱乐室内乐团小提琴演奏员。
  与您约稿
  哈尔滨记忆专版通过寻访城市老建筑、老物件、老故地等,讲述发生在哈尔滨的老故事。如果您酷爱城市历史研究,或是相关领域专家,欢迎提供稿件。
  稿件相关要求如下:1.文章字数为2500-3000字,多幅相关旧照。2.文章相关要求为:主题鲜明、史实精准、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强等。3.稿件请发送至22304430@qq.com,同时请注明姓名、个人简介(100字以内)、联系方式。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