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哈一机文化宫 曾经的工人乐园
  ▲人们进入文化宫观看电影。
  ▲哈一机文化宫整体外观。
  ▲20世纪80年代总结表彰大会会场。
  □于泽威 马爱佳
  20世纪80年代,在哈尔滨原来的太平区,有一处每天都十分热闹的地方,这就是坐落在宏图街与南直路交叉口的哈一机文化宫,它是哈一机全厂职工的文化活动中心,开全厂大会,组织文艺汇演,读书看报,学习科学知识;又是当年太平区重要的电影和文化活动中心,和当年的太平文化宫、天鹅电影院一道,成为当年太平最有名的文化活动中心。至今,文化宫仍然是哈一机人的美谈。
  壹
  20世纪80年代
  太平区最大的厂办文化宫
  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简称“哈一机”)原来的小俱乐部是在1955年由单身职工食堂改建而成的,坐落在宏图路与武原街交口处。剧场面积2000平方米,有930个座席。当时,该俱乐部经常放映电影、组织文艺演出等活动。随着工厂的发展,小俱乐部已不能满足需要,哈一机于1975年4月1日开始易地选址修建哈一机文化宫。
  哈一机文化宫于1980年建成,剧场面积8000平方米,有2500个座席。其主体设计呈“山”字形,中间为4层,两侧为等高对称的三层,主体部、连接部、功能部空间错落有序,层次分明,雄伟壮观。文化宫功能强大,装修和功能设置可以和当时市内任何一家文化宫相媲美。文化宫设有图书馆(含阅览室)、娱乐室、科普室、电子游艺室、排练室、化妆室等6个较大的活动室和11个小组活动室。图书馆藏书1万余册,有报纸杂志200多种,每天都有百余人在阅览室学习;游艺室配备大型电子游戏机两台,小型游艺项目11种。娱乐室备有麻将、扑克、象棋、康乐棋等供职工娱乐。每年春节期间,职工及家属前来参加活动的人数高达1.3万多人次。平时,每天除放映电影外,还有200多人参加各种活动。此外,文化宫每年还举办政治学习讲座和兴趣爱好讲座,不断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
  贰
  文化宫活动丰富多彩
  成为职工的文化之家
  哈一机文化宫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哈一机人的骄傲和自豪。
  1984年文化宫制定并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实现了科学化管理。对此,哈尔滨市总工会在此召开了全市文化宫俱乐部现场会议。自1981年至1985年五年间,哈一机文化宫先后17次被省、市工会和文化系统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1987年哈一机职工与总政歌舞团专业演员的同台演出,轰动一时。为此,《哈尔滨日报》做了相关报道。1992年“一机之光”大型综合节目演出,也受到了厂领导的高度赞誉。哈一机文化宫还承担了各种演出任务,从1995年开始与市工会同步隔年举办合唱艺术歌会,这项活动受到了全厂职工的欢迎。到1999年为止共举办了三届,在此期间全厂组成了93个合唱队(次),8600名(次)演员参加演出,观众达到15000人(次)。
  在喜迎香港、澳门回归的日子和每年元宵佳节,哈一机文化宫先后承办了大型秧歌比赛、百盏彩灯会展等活动,全厂各单位积极参与,职工热情空前高涨,职工及家属扶老携幼前来观看。在文化宫广场上,聚集了近10万观众,这里成为了原太平区最热闹、欢腾的地方,仅灯盏活动就有180个单位(次)、200盏(次)彩灯参展。1990年哈一机文化宫荣获省级文化剧场称号。
  20多年过去了,哈一机人至今仍然记得,当年精彩的、轰轰烈烈的演出,那可真是展现了当年哈一机人的精气神。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受到电视剧的冲击,电影市场不景气,特别是人们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日益增多,全国的工人文化宫和俱乐部都受到严重冲击,作用日益减弱,哈一机文化宫渐渐地也不再辉煌。
  2000年哈一机文化宫举办了建厂50周年大型庆祝活动及文艺演出,有三台四场60余个节目,800余人参加了文艺演出。2001年哈一机文化宫被市总工会评为市十佳文化宫。2004年文化宫被评为市先进文化宫。2011年7月开始,哈一机的家属楼相继开始拆除,2012年文化宫被拆除,很快这一区域被新建的小区所取代。
  叁
  承载着哈一机人的骄傲
  至今仍是美好的回忆
  “妈,要是您每天都开会就好了!那我就天天都能吃上肉包子喽。”我一边抹着嘴角的油一边说。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个场景。母亲作为厂里的职工代表参加职代会,要在文化宫开两天会,中午会发给两袋肉包子。母亲把包子拿回家,再做上一锅黄澄澄的小米粥,那可比平日里的高粱米饭强多了。那个时候,如果谁被选为职工代表,全家都跟着光荣。每到此时,家属楼门前都有好多像我一样翘首以盼的孩子,他们眼里期盼的目光和嘴角泛滥的波光交相辉映,奋力地奔跑,迎接自家的英雄凯旋。参加职代会的职工,认真贯彻厂部精神,大家拧成一股绳,都觉得越干越有奔头。
  哈一机文化宫最吸引我们的还是电影本身。打门前路过,偌大的海报牌在晨风中招摇,影讯一览无余。门右边的小窗口才是电影好不好看的晴雨表。若是购票队伍赛长龙,一准是最受欢迎的影片。记得当时影片《少林寺》一票难求,我排了整整一上午才买到。不菲的价格,人们趋之若鹜的表现,故事情节的新奇、精彩,情感的真挚,都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烙印在骨子里的信仰不易抹去,哈一机文化宫就像在我内心施了魔法。当然,对于当时我们这样的半大孩子来说,它可是我们的乐园。放学后直奔文化宫,首先仰起小脸,看看电影海报换新了没有;有时我们还会摸进文化宫后院,来到更换后的海报跟前,摸一摸海报上人物的脸颊,算是和主角的近距离接触吧;我们总在想:眼前的人物和背后的绘画大师到底谁是英雄?有时,我们会来到后门,如果赶上门没锁,我们就鱼贯潜入,一饱眼福。但是看不消停,有空座位还好,没有空位就得蹲在过道或角落里,就怕被验票大叔给逮着。一感觉有束手电光射来,那肯定是被发现了,赶紧脚底抹油溜吧。如果碰到后门紧闭,我们的希望落空,就“哎”地一声,悻悻地跑到前门。如果足够幸运,可能会碰到几个来观影的,我们就上前搭讪,嘴里像抹了蜜:“叔叔阿姨,您带我进去呗,您就把我当您的儿子得了。”说完就自来熟地挽起了他们的胳膊,大摇大摆地往里走。实在是进不去了,我们只能认倒霉,赌气地踢石子,然后把怨气宣泄在车棚里的自行车身上,一顿拔气门芯,而后,一顿胖揍便是免不了的了。
  哈一机文化宫承载了我们童年的记忆、荣光和梦想,我对它心生感激。《牧马人》中秀芝的“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经典句子一度让我写进作文,收束到内心;《妈妈再爱我一次》让我挥泪成雨,久久不能自拔;《小刺猬奏鸣曲》让我感受到童真的善良与淳朴;《青蛇》却又让我领略到科技的力量……哈一机文化宫锤炼了我童年的成长。(本文图片由马爱佳提供)
  作者简介
  于泽威 省诗词协会会员,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涉猎小说、散文、随笔、诗词、文艺评论、通讯报道等。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一次,省市级奖项若干。
  马爱佳 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原工会副主席。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