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手机安全莫大意稍有不慎易中招

  有些人在被问及手机安全的话题时,可能会说“不就是用个手机吗,能有啥风险?”其实,这里面的风险还真不小。比如有时你以为仅是简单的付款或者扫码,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手机还在,支付账号里的钱却没了。甚至个人隐私信息也被窃取了,成了他人传播的“料”。那要如何尽量避免这些安全隐患发生呢?今天笔者就为大家列举一些手机使用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和“防骗技巧”。
  不良习惯
  手机不设置密码屏保  不少人为了图省事,不设置密码屏保,这样任何人拿着你的手机都能浏览,毫无隐私而言。其危害就是:你的各种隐私信息都可能会泄露。密码屏保号称手机安全的第一道大门,上锁是有必要的。
  设置相同密码或选择“记住密码”  很多人看了上面一条,心里可能会想:我设了密码,还挺复杂,不可能被破解吧。不一定,因为有些人会将不同App的支付密码都设置成相同的密码,如此一来,危险系数就比较高。另外,登录一些网站或者App时,若在登录页面勾选了“记住密码”或“自动登录”,这样的登录设置会让密码沦为摆设。
  使用浏览器购物  有些消费者在使用手机时,偶尔会选择在浏览器页面下单购物。殊不知,这种购物方式容易误入钓鱼网站,不法分子可以通过病毒、木马程序等非法手段获取消费者的一些信息,再加上支付过程的极度简化,容易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因此,没事还是多操作两步,到购物网站或App中购物吧。
  应用程序退出不彻底  App一般都习惯驻留在手机后台中,每次大家使用完App一键返回到手机桌面后,都以为App会自动关闭,其实App还在手机后台运行着。这样的话,任何接触手机的人都可以在手机后台管理页面看见相应信息,还有可能被他人直接用来支付款项,所以退出App时,记得从菜单中彻底退出。
  随意连接免费公共WiFi网络  一些免费公共WiFi网络常被不法分子植入木马程序及钓鱼网站,不但安全隐患多,并且可以轻松窃取个人信息。因此,连接免费公共WiFi网络时要仔细辨别,而且不要在免费公共WiFi网络中使用网银或支付类App,以防发生盗刷情况。
  始终开启蓝牙  蓝牙是手机的标配,如果使用不当,也存在安全隐患。若蓝牙一直处于开启状态,就容易被不法分子“隔空”侵入手机,然后利用蓝牙协议漏洞,获得手机访问权限。对于经常使用手机进行支付的人来说,隐患不小。
  随意点击短信链接  有些不法分子通过向手机用户发送带有网址链接的短信,诱使用户安装木马程序或者登录钓鱼网站,从而获得用户账号密码、资金情况等信息。所以,对于中奖、资金冻结、活动邀请、提示密码出现问题等等带有网址链接的短信,不要随意点击。
  见二维码就扫  二维码是一把双刃剑,用户在享受方便的同时,也会带来相应风险。若不法分子将病毒链接隐藏在打折促销等页面的二维码中,手机用户又不加分辨就扫描二维码,那么手机里的个人信息则会被轻松窃取。
  防骗技巧
  四个“不”  ①不轻信: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无论不法分子使用什么花言巧语,都不要轻易相信。②不透露:任何情况下,均不透露个人身份信息、支付密码、验证密码,金融信息要严加保管。③不转账:陌生人提及转款、汇款,必须核实。④不刷单:不参与任何与刷单相关的事情,不要有贪图便宜、一夜暴富、天上掉馅饼的心理。
  六个“一律”  ①只要陌生人来电谈到“银行卡要转账”,一律挂断。②只要陌生人来电谈到“中奖了要先交税”,一律挂断。③只要陌生来电谈到“电话转接公检法”,一律挂断。④陌生短信中的不明网址链接,一律不点。⑤微信中陌生人发来的链接信息,一律不点。⑥陌生来电或者信息中提到“安全账户”,一律挂断或删掉。
  八个“凡是”  ①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都是骗子。②凡是要求汇款到“安全账户”的,都是骗子。③凡是通知中奖或领奖要先交钱的,都是骗子。④凡是通知亲友出事要先汇款或转账的,都是骗子。⑤凡是在通话中索要银行卡信息及验证码的,都是骗子。⑥凡是让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都是骗子。⑦凡是自称领导要求汇款或转账的,都是骗子。⑧凡是陌生网站要求登记银行卡信息的,都是骗子。据湘西公安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