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喜欢搜集药方,曾用气功疗法为朋友治愈疾病 用“神药”打败瘟疫,却被后人乱用吃死不少人
苏轼:我还是个“非知名医生”

 
 
  苏轼在杭州创办的“安乐坊”,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医院。  
  □邱俊霖
  北宋文豪苏轼是出了名的“斜杠青年”,他的主业是公务员,爱好写诗词、做文章。当然了,他还有很多其他的身份,比如知名美食家、书画家、水利专家等。其实,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非知名医生”。
  用药有心得
  是药三分毒,没事别吃药
  苏轼闲来无事,就喜欢钻研医学,对《伤寒论》《千金要方》等医学典籍都有很深的研究,对于用药也有着自己的心得:是药三分毒,没事最好别吃药。
  苏轼有个叫张鹗的朋友,听说他对于养生颇有研究,便向他讨教养生方法。苏东坡说:“我在《战国策》中看到一个古方,很有效果,现在写给你吧。”说完,便写下了四味“药”: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所谓“无事以当贵”,就是为人处世要淡泊名利,不要太在乎荣辱得失;“早寝以当富”,指的是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安步以当车”,指的是用步行代替车马,即锻炼身体;“晚食以当肉”,指的饮食上,避免暴饮暴食,不要贪嘴。总结出来其实就是:摆好心态、早睡早起、适度锻炼、合理饮食。直到现在,这也可以称得上是最佳的养生方略。
  喜欢搜集药方
  用气功帮朋友治愈疾病
  作为一名文学家,他还擅长运用诗歌来吟咏药材。比如当时民间喜欢喝黄芪粥,他自己也曾在生病初愈后喝黄芪粥进补,于是他便写道:“白发欹簪羞彩胜,黄耆煮粥荐春盘。”(黄耆也就是黄芪)。
  此外,苏轼还养成了一个别样的爱好——搜集药方。朋友告诉他的、宫廷里流传的、民间流行的药方,他都会记录下来。而且,他还乐于分享药方。苏轼早年担任凤翔签书判官的时候,看到当地缺医少药,便将自己在京城抄录的太医院《简要济众方》全部重新抄写出来并张贴公布,让当地百姓在身体不适时能够对症用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黄州听说当时的天文学家苏颂坠马受伤,立即抄录了家传秘方“接骨丹”托人带给苏颂。当时的黄冈县令周孝孙“暴得重膇疾”,苏轼便将从道人徐问真那儿得到的“汲引法”传授给周孝孙,结果他“七日而愈”。所谓的“汲引法”,其实是一种“自踵至顶,吸气循经运行”的气功疗法。
  最信赖的神药
  “圣散子”帮苏轼战胜疫情
  在众多的药方当中,有一剂药方最令苏轼信赖。苏轼有一个老乡叫巢谷,和苏轼是好朋友。后来巢谷因为犯了事,只能隐姓埋名流亡他乡,直到朝廷大赦天下,他才敢现身,而且不远万里来投奔苏轼。苏轼当时也很拮据,但还是让巢谷担任家庭教师。
  巢谷有一剂“圣散子”药方,这个药方对于治疗部分疾病疗效明显。他知道苏轼喜欢搜集药方,作为至交,便将这个方子告诉了苏轼,而且要他对着江水发誓,不得将这个方子透露给任何人。苏轼自然发了誓,可巢谷返乡后没多久,黄州和杭州便暴发了瘟疫。在拯救生命和保守誓言之间,苏轼最终还是选择了拯救生命。于是,他将“圣散子”公布了出来,没想到这个方子对治疗当时的瘟疫有奇效,不久之后,黄州和杭州便从瘟疫的阴霾中走了出来。
  为了更好地推广“圣散子”,以便可以救助更多有需要的人,苏轼还将这个方子交给了当时的名医庞安时。后来,庞安时编著了一本《伤寒总病论》,并将“圣散子”药方收入书中。
  神药惹了不少祸
  乱服“圣散子”治死不少人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身在海南的苏轼遇赦北还,五月下旬来到常州。此时天气炎热,六十多岁的苏东坡一直住在船上,他经常光着膀子坐在船头,又喝了许多冷水,开始拉肚子。此外,因为肠胃功能比较弱,本应该清淡饮食,但当时的书法家米芾正好在当地任职,强烈邀请苏轼来家里做客,苏轼盛情难却,于是赴了米芾的盛宴,暴饮暴食导致病情加重,最终于农历七月病逝。
  至于苏轼最信赖的“圣散子”,后来也闯出了大祸。两宋之际的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载:“宣和后,此药(圣散子)盛行于京师,太学诸生信之尤笃,杀人无数。”说的是苏轼广告打得太好,在他去世二十多年后的北宋宣和年间,“圣散子”依然名盛于京城。当时的太学生们因为崇拜苏轼,因此“以子瞻文章而信其言”,对“圣散子”推崇备至,因为乱服“圣散子”而丧命的人不可胜数。
  直到南宋时期,“圣散子”依然被有的人奉为神药。不过当时的医学家陈无择却在《三因方》中提到了一件往事:“(圣散子)因东坡作序,天下通行。辛未年,永嘉瘟疫,(用此方)被害者不可胜数。”明朝学者俞弁在《续医说》中也提到过一件往事,说的是明朝弘治癸丑年(1493),吴中疫疠流行,当地的县令孙磐病急乱投医,让郎中整理“圣散子”方,刊印之后大街小巷遍地张贴,让染疫的百姓按照药方抓药,结果病人服用了“圣散子”后,十无一生。
  非专业“药神”
  创“安乐坊”开公立医院先河
  为何曾被苏轼信任的神药“圣散子”成了一剂“毒药”呢?后世医家曾经分析过:中医讲究辨证用药,黄州和杭州等地的瘟疫和后面几次瘟疫并不一样。陈无择在《三因方》之后也提到过:“圣散子”对于治疗湿寒疾病是有疗效的。而后来提到的这几次瘟疫,是因为燥热而引发的。俞弁在《续医说》中也说到过:病源本就是燥热,再服用燥热之药“圣散子”,就如同火上浇油。最后,俞弁感慨道:“若不辨阴阳二症,一概施治,杀人利于刀剑。”
  苏轼推广“圣散子”的初衷是为了治病救人,后人因为将“圣散子”误当作包治百病的神药,因此在用药的时候不辨阴阳、寒热、虚实,最后出了大问题,苏轼和他的“圣散子”也就成了当时被抨击的对象了。其实,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在身体不适时,最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到医院检查,并在郎中的指导下通过药物辅助治疗。
  医学本来就不是苏轼的专长,他的本职工作也并不是医生,所以,尽管在医学的研究上还有不足,但这并不妨碍苏轼成为一位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比如苏轼去世之后,他在杭州创办的“安乐坊”被北宋朝廷接管,当时的统治者对于苏轼的做法十分赞赏,并将其改名为“安济坊”,还将这种公立医院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此外,后人还将苏轼记载的那些药方整理成为《苏学士方》,后来,人们又将《苏学士方》并入北宋科学家沈括编著的《内翰良方》,合编而成《苏沈良方》。清代文学家纪昀评价《苏沈良方》时说道:“宋世士大夫类通医理,而轼与括尤博洽多闻。”苏轼也许并不是一位出色的“医生”,更不是“药神”,但他在医学发展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据《北京青年报》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