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玉泉“大白楼”(李滨提供)。
今日圈河。王宝滨/摄
昔日北山滑雪场木屋(王宝滨提供)。
当年玉泉的孩子们在滑雪(陈文龙提供)。
玉泉座落在张广才岭北坡,大青山西麓,百年前叫二层甸子,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夏季凉爽宜人,冬季冰雪炫美。这里盛产黑豆果、矿泉水、花岗石等;这里还建有我国第一座滑雪场,是哈尔滨近郊的风景地。
□王宝滨
壹
“圈河”流水成“三道河” 景美物丰
阿城区玉泉镇原名二层甸子,玉泉火车站距哈尔滨站62公里,火车站三面环山,铁路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夏季绿树葱茏,河水清澈;冬季白雪皑皑,积雪盈尺;据《阿城县志》载,玉泉圈河所在的河套在开发之前,便以山清水秀而引人入胜。1897年秋天,中东铁路勘测队第五勘测班的俄国人跋涉到此,见这里风景优美,山间河套泉水凸涌,水质优良,决定在此设站。车站建成后,依当地地名称二层甸子站。
铁路通车后,中东铁路当局将河套改造成一处人工河,呈椭圆形,占地面积约5公顷,以其形状称圈河。河心两岛筑有假山和凉亭,河北岸有通往两岛的玉带石拱桥两座,在绿荫丛中分外醒目。
圈河流水潺湲,水分三道。头道河水域宽阔可划船;二道河居中幽静,可供垂钓;三道河阳光充足,可供游泳。河堤榆柳成荫,四周遍植丁香、玫瑰、榆叶梅、灯笼果、黑豆果等,每逢春夏开花季节,五颜六色香气四溢。优雅的环境可与中东铁路设在一面坡、扎兰屯的疗养院媲美。
中东铁路二层甸子疗养院欧式大楼坐落在圈河北岸,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因外墙被刷成白色,俗称大白楼。内设餐厅、舞厅和旅馆,可住宿、荡舟、日光浴和垂钓,对外开放。暑期游人如织,贵宾盈门。从印有大白楼的明信片上,可见其昔日的旖旎风光。当时还刊发了俄文招商广告。
招商广告彰显大白楼的经营特色,从中不难推测出当年经营时的盛况。然而,在其生意如日中天时,它却消失于人们的视野。据《阿城县志》载:“九一八”事变后,白俄业主将大白楼付之一炬,因而使这里的人工河、园林、玻璃井失于经营管理而逐渐荒芜了。
圈河剩余河段,现在玉泉酒厂院内。清澈的河水在院内环绕,水面倒映着岸边的野花、垂柳,迷人的景色不减当年。据酒厂职工介绍,河道下面的泉眼使河道常年保持水满。有一年,酒厂想抽干河水,清理河道,可用抽水机抽了几天,河水也不见少,最后只好作罢。
贰
玉泉玻璃井产出矿泉水
玻璃井位于圈河东岸约50米处,井底有大股泉眼,井水异常纯净,好似透明玻璃,饮之甘洌爽口。俄国人用花岗岩砌上井台,四周设上栏杆,冠名玻璃井,游人争相饮用。有俄国商人从中看到商机,遂将井水灌瓶生产矿泉水,远销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各站。后来又在哈尔滨报纸登广告推销,生意异常火爆。据二层甸子站1926年至1930年5年发货量统计,首位是石头,第二位是石灰,矿泉水排位第三,每年发送量都在40余节车厢以上(每节车厢载重30吨),而且仅限春、夏、秋三季。
1935年后,统治这里的日本人对玻璃井的泉水颇感兴趣,经化验发现含有硒、氟、氡等矿物质。日本人大肆炫耀,将泉水称为“神泉”。一时间,“神泉”之水声名鹊起,销售量剧增。1936年日本侵略者借故将原地名二层甸子改为玉泉,车站改称玉泉站。
当年的玻璃井现在玉泉酒厂院内,酒厂出于保护盖上半透明塑料房子将其保护起来,谢绝参观。
叁
玉泉北山滑雪场 我国首个滑雪场
北山滑雪场位于玉泉火车站铁路北侧,主峰海拔300米,雪道长274米,宽300米,地势宽阔,坡度适宜,是我国第一座滑雪场。
中东铁路初期,便有侨居哈尔滨的俄国人到此滑雪。1933年伪满铁道局辟建正式滑雪场,在山脚下建起一座具有北欧建筑风格的木屋,用于办公和运动员休息。冬季周末,有日本人、俄国人到此滑雪。1940年至1943年,伪满“全满滑雪比赛大会”在此举行,哈尔滨、牡丹江等地有队参加,运动员多为铁路系统的日本人。从许多旧照、明信片上,可见当年比赛的情景。1945年日本投降,雪场滑雪用具被溃逃的日本人焚烧殆尽。
1951年中长铁路火车头体育协会接管北山滑雪场,投资修缮房舍,购置滑雪用具,供中长铁路苏联专家和中国员工到此滑雪。1953年黑龙江省体协接管滑雪场,建200平方米房舍一栋,内设办公室、宿舍、食堂及器材库。1958年2月黑龙江省首届滑雪比赛在此举行,哈尔滨、佳木斯等7个代表队的43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昔日的北山滑雪场,是玉泉孩子们的好去处。据玉泉铁路老职工介绍:五六十年前的冬天,学校到北山滑雪场上体育课,放寒假孩子们几乎长在滑雪场。那时候生活困难,买不起滑雪板,滑雪板都是学生们自制的。找两块楸子或水曲柳木 板,用刨子推光,把前端放在火上烤个弯,中间钻眼绑脚套,底面打上蜡,手撑木杆在雪地滑雪飕飕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玉泉群众性滑雪运动蔚然成风,日后很多滑雪优秀的孩子,经培养成为专业滑雪运动员,有的还当上了滑雪教练。
肆
玉泉铁路采石场 培养首批采石工
玉泉铁路采石场旧址位于玉泉石人山脚下,距玉泉镇中心约3公里,隶属哈尔滨铁路局管辖。它的前身是中长铁路采石场,成立于1950年,它为东北铁路、哈尔滨等城乡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
据采石场干部柳学顺介绍,相传石人山因崖壁刻有石人浮雕像而得名。20世纪40年代初,日本人探明石人山花岗岩储量巨大,而且石质优良,即修建库房和储料场,准备开采。谁料1945年准备开工之际,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采石场处于荒废状态。
1950年4月,中长铁路管理局组建石人山采石场,1000余名来自山东、河北等地的农民,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采石工人。
当时开采条件非常艰苦,工人们住地窨子、土坯房,用汗水换石头,手工操作。人工放炮开山,靠铁榔头打眼,锤子破碎,扁担挑土;用木排子架和独轮车运石头。1953年采石场修了铁路专用线,料石装火车外运,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60年后,逐步开始使用风钻打眼、凿岩,电引火放炮,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按计划完成铁路工程建设的同时,还支援哈尔滨、大庆等地区建设。特别在哈尔滨历次抗洪中,昼夜抢装块石、土毛子,为战胜洪水立下汗马功劳。
2005年鉴于玉泉石人山采区资源枯竭,根据地方政府和哈尔滨铁路局安排,玉泉铁路采石场迁移到玉泉牛角沟新址。昔日沸腾的石人山人去场空,隆隆的开山炮声成为人们的记忆。
作者简介
王宝滨 哈尔滨铁路局退休干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哈尔滨文史馆馆员。
与您约稿
哈尔滨记忆专版通过寻访城市老建筑、老物件、老故地等,讲述发生在哈尔滨的老故事。如果您酷爱城市历史研究,或是相关领域专家,欢迎提供稿件。
稿件相关要求如下:1.文章字数为2500-3000字,多幅相关旧照。2.文章相关要求为:主题鲜明、史实精准、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强等。3.稿件请发送至22304430@qq.com,同时请注明姓名、个人简介(100字以内)、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