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60多年用水彩画展现城市面貌和社会百态
王焕堤:画故乡的冰雪是一辈子的事

 
 
 
 

  □本报记者 申志远 封娇 文/摄
  一座城如一本老书,翻开就是故事。看王焕堤的水彩画,就犹如一个个城市故事在记忆深处的闪回。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自从1958年冬天画第一幅冰雪题材的水彩画起,60多年来,王焕堤用水彩画展现着哈尔滨的城市面貌与社会百态,尤其对冰雪的表现独具韵味,水彩的轻薄特质与冰雪的厚重坚硬产生奇妙的视觉反差,令真实又朴素的冰雪之美瞬间跃然纸上,那浸润着故乡浓情的色彩与笔触,在不经意间把观者带回冰雪之中的平凡生活。王焕堤说:“我爱哈尔滨,不只是由于她的绝美,我爱她,是因为这里的大街小巷到处刻印着我七十余年的生活印迹。”
  水彩冰雪画里的
  “烟火漫卷”
  王焕堤与水彩画的渊源,得益于十几岁时就读的哈尔滨艺术学院附中。当时,坐落于中央大街南端一座俄罗斯建筑里的艺术学院是黑龙江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那时附中与本科生同在一幢楼里上课,拥有共同的图书馆,丰富的藏书让王焕堤得以吸取其他艺术的营养,将文学、戏剧、音乐的熏陶和感受潜默移化地融入美术创作之中,这也使得王焕堤的作品不仅故事、文学色彩弥漫,也有着音乐旋律的流淌。
  作为哈尔滨冰雪历史发展的亲历者、记录者,王焕堤将个体经验通过绘画视觉语言表现出来,并通过开启隐藏在时间背后的冰雪历史之旅,重新发现着哈尔滨的前生今世。王焕堤的水彩冰雪记忆,隐含在哈尔滨渐渐消失的老建筑中、许多砖墙缝隙和风霜雨雪中、逐年记录下深深裂痕的旧木门里,那里有着无数或快乐或忧伤的生活感悟。  
  王焕堤的作品中有很多白雪皑皑的老道外,曾经的道外北三道街,就像迟子建长篇小说的名字一样“烟火漫卷”。王焕堤画中的那些老房子,娓娓道来着难掩风华的城市故事,让人不禁充满对旧时光的感怀。“老道外在不下雪的时候,没有被白雪覆盖的时候,实际上是杂乱无章的,但下雪之后,一切都用雪包裹了起来,在水彩画里只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王焕堤说。
  几年前,王焕堤将这些表现哈尔滨老城区变迁的水彩画捐赠给黑龙江美术馆,实现了自己的承诺——为城市和人民创作,也为这些画作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归宿。
  冰雪赋予城市的
  “诗情画意”
  王焕堤说,“水彩画和油画的创作方法截然不同,水彩是先画浅的,后画深的。特别是冰雪,可以大面积的留白。油画在表现冰雪的时候,则要用很多白色的颜料调成不同的灰度来表现。画水彩就像在纸上翩翩起舞的舞蹈家,你看着很轻松,但实际上功夫都在画外,都用在了思索上。” 由于水彩颜料特质,王焕堤每次作画都要胸有成竹,“想慢也慢不下来,要是画得太慢,画中的气势和雪的感觉就要大打折扣,要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王焕堤说,哈尔滨是一座与冰雪相伴的城市,每年有近半年的时间可见冰雪,“冰雪在光线的作用下,在早晨、中午、傍晚、夜间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正因为有了这些光线的变化,冰雪对哈尔滨来说才更富有诗意。”
  王焕堤认为,就像人有喜怒哀乐一样,冰雪作用于光线之下,同样有着自己不同时间的表情,“有高兴的时候、忧郁的时候、兴高采烈的时候,这些都是通过光线作用于冰雪来实现的。当光线特别强烈的时候,雪地上、房顶上,在我们所居住的所有环境当中,雪总让人感觉有一种光影游戏般的跃动,向我们传达着它的表情。水彩画特别适合表达冰雪的这种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形态。我特别喜欢这座城市被冰雪覆盖后,车压出了一道道的车辙,光线顺着这个车辙向前爬动的时候,就感觉城市充满着活力。”  
  故乡的冰雪
  是永久的记忆
  说起对城市冰雪的记忆,王焕堤陷入了回忆,“七八岁的时候,我和母亲住在大安街的一处平房里,那是一个老式院落。有一天早晨起来,发现推不开房门,用力撬开一个缝儿,才发现大雪已经封门了。这是我印象中哈尔滨最大的一场雪,后来费了很大力气才扫出一条道儿来。”
  王焕堤说,作为一个老哈尔滨人,从小冰雪就是分不开的生活伴侣。“一到下雪的时候,孩子们都欢天喜地的,好像节日一样,都出来打出溜滑。从上初中开始,每年冬天都有冰上课,学校借给大家冰刀到冰上去滑冰。江沿儿还有好几个大冰山,这都是小时候令我无法忘记的。”
  哈尔滨的冰雪对王焕堤来说,是从童年、少年、青年,一直到老年的永久记忆,在王焕堤的心中,哈尔滨是一座中西合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不管是绘画艺术,还是其他艺术都和冰雪密不可分。“画故乡的冰雪,是我一辈子的事。”王焕堤说。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