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坑老骗局盯上养老钱
爸妈钱包 留神看好

  □本报记者 王骁
  近日,中国银联发布了2022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研究报告。报告显示,55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易成为虚假药品、保健品诈骗的受害者。同时,该群体中有28.2%的人未曾感到过自己的个人权益受到损害。而在遭遇过个人信息安全危机的人中,有26.1%的该类型被访者未采取任何措施。老人辛苦了一辈子攒下的养老钱直接被忽悠走了,爹妈上火,儿女操心。中老年人容易深陷的骗局都有哪些?如何帮他们建立防线?市公安局梳理了相关案例和防范办法,跟着爸妈,一起学起来。
  01
  老年人为啥爱上当
  了解信息不全面  老年人普遍接触新事物较少,了解信息不全面且接受速度较慢、学习能力较弱,大部分老年人的警惕性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缺乏对新事物的准确判断力。
  理财期望过高  老年人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去的经历让他们渴望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这样才能让自己更有安全感。退休后,中老年人多是靠固定的退休金生活,他们都期望通过手中的工资获得更多收益,因此容易被投资、理财骗局吸引,短期获得小利就有可能拿出所有老本,被骗后不敢和儿女提及,怕儿女知道就不敢报案。
  恐病心理  人到了一定年龄,总会患有一些疾病,这会给老年人带来生活不便,也会产生心理压力。他们希望重获健康,不成为子女的负担,所以特别关注保健和医疗信息,容易成为虚假药品、保健品诈骗的受害者。
  缺乏倾诉对象  中老年人社交圈子较小,与其他年龄段人群交流少,有的老人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没有倾诉对象,社会认同感下降,渴望交际和被关怀,而骗子恰恰抓住了中老年人这种心理,用虚假的热情和耐心先是感动中老年人,进而取得信任,使中老年人逐渐放松警惕。
  02
  这些“局”要小心
  养生局  中老年人一般都注重养生,诈骗分子便借此诱惑中老年人高价购买毫无用处的保健品,一些受疾病困扰的中老年人防范意识弱,便会相信诈骗分子提供的各种神奇偏方疗法。有的诈骗分子甚至打着免费送鸡蛋、水果的幌子,租用场地向中老年人宣传“保健产品”“治疗药品”,夸大产品功效诱惑中老年人,从而实施诈骗。
  案例:王大爷前段时间经常接到推销电话,推销的产品是一种名叫“人参发酵中药”的药物,对方说可以治疗大多数中老年疾病,由于王大爷平常身体不好,又觉得这是中药偏方,便产生了兴趣,同时向推销人员订购了4盒“人参发酵中药”。可是两个月过去了,吃了该药的王大爷身体情况没有丝毫好转,再给推销人员打电话发现是空号,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理财局  此类骗局主要通过赠送小礼物等方式吸引老年人目光,接着以开推荐会、知识讲座等方式,虚构投资项目,编造虚假文件,利用老年人信息闭塞的特点骗取信任,随后以高利息、高回报、低风险为诱饵骗老年人投资,最后用老年人投资的钱进行部分返利后潜逃。
  案例:张大妈已退休多年,平时生活拮据,有一天看见商场门前有人发传单便凑过去看了看。张大妈发现做活动的理财公司利息很高,因想多存点钱给孩子们,便把自己的20万元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全部交给该理财公司,前期还得到了2万元的收益,可是突然某天联系不上该公司,最后发现这里的人已经卷钱跑路。
  冒充局  骗子通常会伪造证件和文件,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利用老年人的薄弱法律意识和恐慌心理,以及对子女的关心,谎称要逮捕其子女,须缴纳保证金等手段,骗取老年人的钱财。
  案例:孙大爷老两口的孩子在南方打工,有一天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某派出所警察,然后说孙大爷的儿子小孙因嫖娼被公安机关拘留,需要缴纳3000元保证金才能释放。孙大爷听到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便向对方转款3000元,当晚小孙打来电话时表示并无此事,并告诉老两口这是被骗了。
  代办局  骗子冒充银行、保险机构的工作人员虚构或夸大保险项目收益,诱导消费,以代办“提前退休”“养老保险”等,谎称能帮中老年人办理特殊业务,收取中老年人的材料费、好处费,目的就是骗钱。
  案例:李大叔是下岗工人,没有固定收入,前段时间遇到了两个年轻人,说是能够伪造劳动合同代办养老金,只需要李大叔补缴几万元的费用之后即可保证每月有一笔收入。李大叔被眼前的诱惑所吸引,把钱转给了他们,可是业务办理却一拖再拖,对方以拿钱打点关系为由不断向李大叔索要钱款。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李大叔一共转出了4万元,对方仍找各种理由要钱,李大叔这才发现被骗。
  03
  看好爸妈钱袋子 子女能做点啥
  提醒父母保管好个人信息  子女应经常提醒父母不要在陌生、不正规的机构、网站填写资料,妥善保护好自己的银行卡密码、身份证号等关键信息。拒绝陌生人的屏幕共享,不告诉陌生人手机验证码,不把手机交给可疑陌生人操作。
  帮助父母树立正确的保健理念  定期帮助父母清理手机中的伪科学信息,关注正规医院的微信公众号,要从正规渠道获取科学的保健知识,就诊也要到正规医疗机构,不要相信包治百病的“特效药”。
  拒绝高息诱惑  可以通过银行进行理财,对“保本高息、高息分红、高息返利”等投资理财项目要保持高度警惕,遇事多和家人分析商量。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贪图小利,注意防范通过送鸡蛋、米、面等方式进行的诈骗活动。
  严防大额动钱  无论对方自称是亲朋好友还是公检法工作人员,只要提到钱,一定要核实身份信息。如果到银行转账,可以求助银行工作人员,千万不要在陌生人指导下,独自操作自己根本不熟悉的电子转账业务。
  安装反诈骗软件  为老人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设置骚扰诈骗电话拦截,从科技手段上减少老人接到诈骗电话的可能,安装反诈骗软件后,公安部门就能及时发现疑似诈骗电话,进行劝阻拦截。还要经常提醒老人,千万不要听信骗子忽悠,随意卸载反诈软件。社区和家人要多组织和提醒老人学习反诈知识,提高识别骗局的能力。如果自己无法识别骗局,可以拨打市公安局预防电信网络诈骗咨询热线96345求助。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