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同兴街 马家沟北岸的百年短街

  作者家中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苏联老物件。  
 
 
现今同兴街上的花园洋房。王铁/提供  
  1938年贾连元医生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讲授精神病学。
  位于南岗马家沟河畔的同兴街是一条小街,这条街小到只有150米长,小到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它;这条小街还是一条老街,九十余年的历史见证了马家沟河两岸的过往变迁。现如今,这条已成网红打卡地的街上,仅存的四栋欧式建筑依旧矗立在那里,静静地守望着小街的今朝与未来。
  □贾文玉
  壹
  民族资本家王兰亭与同兴街
  同兴街是一条普通的小街,坐落在南岗区红军街与马家沟河相交处,全长150米。说起同兴街街名的由来,与95年前哈埠民族资本家王兰亭创办的同兴公司密切相关。1928年同兴建筑窑业公司业主王兰亭选址马家沟河北岸,建起一座砖红色办公小楼。从此,小街便因同兴公司而得名。
  王兰亭是河北省昌黎人,20世纪初叶,哈尔滨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王兰亭来哈开办砖窑,从事砖瓦生产。据《哈尔滨志》记载,1917年至1931年是哈埠砖瓦窑业比较兴旺的时期,王兰亭等人在当时的顾乡屯一带开办的“同兴窑”,日均产砖50000块以上,并开哈埠“机器窑”烧砖瓦之先河。
  王兰亭后又跻身哈市建筑行业。1924年吉黑榷运局办公楼(现道外区新马路北段)工程招标,王兰亭参加竞标,凭借实力一举中标,并由此脱颖而出。在现存的吉黑榷运局办公楼建筑铭牌上,可见承建人王兰亭的名字。此后“同兴窑”不断扩展业务,集开发、建材、建筑设计、施工于一身,还拥有王岗砖厂、木器厂等实体。
  当时的马家沟河是一条清水河,两岸风光秀丽,洋房星罗棋布,有住宅、别墅和办事机构。当时,欧式建筑风靡一时,王兰亭不落俗套,结合马家沟河畔自然景观,同兴公司办公小楼采用英国花园式建筑风格:红砖清水墙、灰瓦坡屋顶,构成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之美。办公楼地上一层,半地下一层,地上一层用于开会、办公,半地下设置餐厅、厨房、卫生间等。
  贰
  百年前马家沟两岸的欧陆风情
  旧时的同兴街是一条土路,东起当时的车站街(现红军街)街口,门牌1号至15号,原同兴公司办公楼位于小街中间,门牌号是7号。20世纪50年代,这栋小楼曾是哈工大校长李昌先生的住所。李昌家搬走后,哈建工学院几户教职员工入住其中。
  同兴街3号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即旧时王兰亭私宅,小楼东侧房顶烟囱上塑有一只苍鹰,鹰眼紧盯着马家沟河石拱桥桥洞。据说当年建宅时,风水先生说桥洞对宅不吉利,于是建宅时便在烟囱上塑了一只苍鹰镇宅。小楼外观看似简朴,但内部装修豪华。王兰亭之子——电影《小兵张嘎》中胖翻译扮演者王澍在此度过了快乐的童年。20世纪80年代初,这座建筑曾作为哈尔滨冶金测量学校家属宿舍。
  20世纪50年代初,同兴街9号、13号和15号的住户都是俄侨,他们独门独院。虽然与周围人家不太来往,但也熟悉彼此的生活。夏季傍晚,他们喜欢在院子里用平锅烙水果馅的馅饼;主食是牛奶和列巴,喜食洋葱和西红柿等蔬菜。那时夏季的黄昏,小街炊烟袅袅,弥漫着一股异国风情。1958年他们陆续离开哈尔滨,有的回国,有的去了澳洲。
  叁
  同兴街居住过爱国医生贾连元
  同兴街11号建筑是我家私宅,这是一栋英国花园式洋房,1930年我爷爷购于俄侨房主之手,当年花了500块银元,包括屋内的全部实木家具。我爷爷贾连元是一位爱国医生,1927年毕业于南满医学堂,是位医学博士、内科专家,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曾任哈尔滨市立医院院长,他为防止1947年鼠疫在哈尔滨的蔓延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年我家的前后庭院约有800平方米,院里有水井,用于浇树浇花。爷爷是辛勤的园丁,在庭院中栽种了很多植物,有芍药、百合、剑兰、大丽花等。按各自花期不同,在夏秋之季陆续开放,姹紫嫣红。花香弥漫在空气中,沁人肺腑,让人神清气爽。
  常有人问爷爷,院子这么大,怎么不种菜呢?爷爷总会笑着说:“我家喜欢种花栽树。”因为爷爷是医生,每天工作紧张,经常不能按时下班回家,有时夜间还会被汽车接回医院抢救病人,他在庭院里栽树、种花、散步,无非是想以此缓解工作压力而已。
  同兴街9号是一户俄侨,也是我家邻居,他们家的男孩咪沙是我童年的伙伴。咪沙大我5岁,他父亲是一位技术工人,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家庭主妇。咪沙有个姐姐叫伊拉,是一位漂亮的俄罗斯女孩。咪沙爸爸工作之余喜欢打猎,骑着摩托车,穿着黄粗呢子服装,戴着布琼尼帽子,背着双筒猎枪。咪沙母亲手工活好,曾给我姐姐做过两条布拉吉(俄语:连衣裙),用的是当时十分流行的粉红色“泡泡沙”布料,款式新颖。当年中国女孩几乎没有穿这种款式的,那叫一个气派。
  每天放学后,我们就在一起玩儿。咪沙常穿一身学生制服,黑色的列宁服是套头的,立领、紧袖,胸前有3个铜扣闪闪发光。1958年夏天咪沙一家搬到了澳洲。
  2002年咪沙的姐姐伊拉从澳洲到中国时,特意回哈尔滨看她家的老房子。我家热情地接待了她,还一起合了影。一年后,咪沙给我寄来一封信,这是分别44年后我收到的第一封信。2005年咪沙带着儿子来到了哈尔滨,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同兴街。见面时我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咪沙说他怀念哈尔滨,眷恋同兴街的老房子。
  同兴街变迁始于2005年。在马家沟河综合治理中,这条老街的1号、3号、5号和15号等建筑被拆除,仅剩下7号、9号、11号和13号被认定为历史建筑保留了下来,我家是这四栋建筑中唯一的私宅,屋内的格局依旧如昨,4.7米高的举架,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等;家具还是当年的家具,只是当年的院子现已成为公共用地。
  马家沟北岸、同兴街上的老建筑记录了哈尔滨百年来城市建筑发展的文脉,呈现出鲜明的欧陆风情,这条150米的短街上至今保留完好的四栋老建筑,无声地述说着哈尔滨的历史,并且成为中外游客寻找“老哈尔滨印记”的网红打卡地。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贾文玉  中国人保财险公司退休干部,酷爱哈尔滨地方史研究,在多家媒体发表研究文章若干。
  与您约稿
  哈尔滨记忆专版通过寻访城市老建筑、老物件、老故地等,讲述发生在哈尔滨的老故事。如果您酷爱城市历史研究,或是相关领域专家,欢迎提供稿件。
  稿件相关要求如下:1.文章字数为2500-3000字,多幅相关旧照。2.文章相关要求为:主题鲜明、史实精准、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强等。3.稿件请发送至22304430@qq.com,同时请注明姓名、个人简介(100字以内)、联系方式。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