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牵牛坊。
冯咏秋在牵牛坊的院中绘画。
冯咏秋的“牵牛坊主”水晶石印章。
舒群、罗烽、萧军合影。
□边清山
20世纪30年代初,在哈尔滨市埠头区(现道里区)新城大街与现透笼街交口处的东南角,有一处独门独院的院落,院落里有一栋俄式木制平房,这里就是当时哈尔滨名士、画家、著名诗人、作家冯咏秋的家,名为牵牛坊。冯咏秋热情好客,善交朋友,朋友们都乐意来牵牛坊聚会聊天,这小小的院落,成了当时哈市青年文化名流聚会的地方。这些文化青年,后来大多数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名人名家。
壹
幽静的牵牛坊
聚拢爱国青年
这座小院最早是一所白俄兽医院,1929年冯咏秋的父亲从一名白俄兽医手中买了下来作为家宅,后来留给了冯咏秋夫妇居住。冯咏秋夫妇非常喜欢种植花草,尤其喜爱牵牛花,入住不久便在房前种满了牵牛花。每当夏季来临,牵牛花顺着藤蔓爬满房屋,花开喜人,绿叶萦绕,让整个院落充满了生机活力。每逢假日,朋友们特别喜欢来这里聚会畅谈,便给这里起了一个优雅浪漫的名字——牵牛坊。
冯咏秋曾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曾在《京报》做过记者。学生时期他颇受梁启超的影响,跟梁启超学习过旧体诗,还向齐白石讨教过国画,善画花鸟禽兽。曾在报上发表过连载漫画《顽皮兄弟》,著有诗集《十年梦痕》。冯咏秋性格豪爽,为人正直,热情好客,善交朋友,当时很多青年画家、作家、诗人、音乐人等都是他的好朋友,他们当中有中共地下党员、爱国主义者、自由主义者。虽然大家的思想观点不尽相同,但都拥有忧国忧民的反满抗日思想和不甘做亡国奴的拳拳爱国之心。一有闲暇,朋友们就来牵牛坊聚会聊天,这小小的院落,20世纪30年代汇聚了哈尔滨方方面面的爱国文化青年。
1931年前后,牵牛坊主人冯咏秋与刘昨非、丛莽等人创办了诗社“冷星社”,诗社成员经常在牵牛坊作诗作画,从事文学艺术活动,牵牛坊逐渐成了固定的文艺沙龙。
贰
金剑啸、罗烽、姜椿芳
在牵牛坊创建爱国剧社
1932年2月5日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哈尔滨,人们在恐怖中生活,感觉苦闷压抑和彷徨。不甘做亡国奴的有志青年,在一起聚首畅谈的心情更加迫切。1932年到1934年间是牵牛坊最为热闹的时期,除冷星社成员外,还有金剑啸、塞克、萧军、萧红、舒群、罗烽、白朗、方未艾等人,一些职员、教师和门生也纷纷加入进来。他们在这里研究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创作,分析局势,探讨理想和人生。他们崇拜鲁迅,热议鲁迅关于牛的赞美诗。冯咏秋给自己起外号叫傻牛,他还开心地给每位来小院的朋友起了关于“牛”的外号,如老牛、健牛、黄牛、肥牛、瘦牛、母牛、花牛……
著名作家萧红在散文集《商市街》中的《牵牛坊》一文中写道:“因为没有去处,以后常到那地方去闲坐,第四次到他家去闲坐正是新年的前夜,客人约我们到他家过年,其余新识的那一群也都欢迎我们在一起玩玩。有的说‘牵牛坊又牵来两头牛’(指萧军和萧红)。”
1933年7月金剑啸、罗烽、姜椿芳在牵牛坊创建了“星星剧团”,排练了很多剧目。金剑啸是星星剧团的导演兼舞美设计,主演是萧军、萧红、罗烽,演员有姜椿芳、袁亚成、侯小古、任白鸥、陈娟等,后来,哈尔滨口琴社成员也常到牵牛坊参加活动。萧军、萧红的好朋友《国际协报》副刊编辑、中共地下党员方未艾也是这里的常客,在这里他结识了小学教师王采南,收获了一份爱情,成就了一生恩爱的良缘。
叁
牵牛坊成为
反满抗日秘密联络点
牵牛坊不但是青年文学艺术家的文化沙龙,还是青年知识分子从事反满抗日活动的一个秘密据点。时任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的冯仲云也经常光顾这里,与同道秘密接头,研究工作,向左翼文化人士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1934年4月的一天,冯仲云从汤原游击区回到哈尔滨,由于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生怕被特务盯上,他没有立即回家,而是先来到牵牛坊换了一身干净体面的衣服,等到夜晚降临时,趁着夜色乘电车安全回到了位于马家沟附近的家中。
在日寇铁蹄下的岁月里,人们不得随意评论时政,不准谈论国事,心情十分压抑,牵牛坊则成为文化青年们互诉衷肠、摆脱压抑的精神乐园。来者都是有知识的文艺青年,他们惺惺相惜、无拘无束、毫无芥蒂,畅谈人生理想,研讨文学艺术,谈论抗日救国,氛围轻松活跃。
为了确保朋友们的安全,主人冯咏秋要求大家必须单独来、单独走,不得成群结队,以防引起敌人注意。由于恐怖形势日趋严重,1934年6月,萧军与萧红决定离开哈尔滨。临别聚会上,冯咏秋特意为萧红画了一幅水墨画像,他用生动的笔墨勾画出萧红文艺、静雅、外柔内刚的神态,萧红很是喜欢。后来,萧军、萧红辗转前往大连、青岛、上海等地,一直把这幅画带在身边。1935年,日本侵略者加紧了对抗日志士的大搜捕,特务开始注意牵牛坊的来往人员和活动,许多青年文艺人士不得不离开哈尔滨,牵牛坊的聚会即将结束。
最后一次聚会时,冯咏秋饱含深情地画了一幅风景画,请大家签名留念。牵牛坊的常客鲁少作诗一首:“牵牛粉角逐屋尘,花小香微有志深。但愿此画传千古,尽是名家历史人。”在那样一种环境下,诸多青年文艺人士虽然四散而去,但他们对牵牛坊的眷恋是时刻难忘的。1936年11月2日,在日本东京的萧红给萧军的信中写道:“两三年的工夫,就都兵荒马乱起来了,牵牛坊的那些朋友们,都东流西散了。”
如今,每每走过道里菜市场,就会令人想起曾经热闹非凡、优雅美丽的院落——牵牛坊,它虽早已消失,但在这里发生过的故人旧事,却被人们永远铭记、传颂。
作者简介
边清山 现任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编研处处长,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会员、哈尔滨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在多家报刊发表党史文章百余篇;参编《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历史(第二卷)(1949-1978)》等著作10余部。
与您约稿
哈尔滨记忆专版通过寻访城市老建筑、老物件、老故地等,讲述发生在哈尔滨的老故事。如果您酷爱城市历史研究,或是相关领域专家,欢迎提供稿件。
稿件相关要求如下:1.文章字数为2500-3000字,多幅相关旧照。2.文章相关要求为:主题鲜明、史实精准、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强等。3.稿件请发送至22304430@qq.com,同时请注明姓名、个人简介(100字以内)、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