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报爱心助考热线持续受关注 一桩桩心事和担忧被倾诉出来
@家长 看看考生最反感10句话

  □本报记者 徐日明
  本报联合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开通的“从‘心’努力”爱心助考活动持续受到关注,一桩又一桩的心事和担忧打进热线。接线的心理咨询师向记者表示,一些考生家长说孩子听不进去自己说的话,越说孩子越反感,考期已经进入倒计时,看着孩子的状态实在担忧。
  心理咨询师认为,家长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促进孩子学习,但是,误区明显,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只看结果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及孩子本身的努力。
  “要承认孩子的努力,承认孩子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这一目标的努力和付出。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努力和付出被看到,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心理中心主任徐佳说。

  孩子听进去了话就省心? 照单全收的女孩抑郁了

  一些家长在电话中表示,如果自己的话孩子都听进去了,那自己也就省心了。事实却未必如此。热线中,心理咨询师发现,小方(化名)是一位“懂事”得让人心疼的女孩,原本应由家长说出来的话,都从这位孩子的口中说了出来。
  “我是学生,我的任务是学习,父母为我花了那么多钱,投入了那么大的精力,如果成绩不好,父母的脸面在哪呢……”面对如此罕见的“懂事”,心理咨询师听出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她如果真得听懂了并且愿意做到,为什么要打咨询电话求助。”带着这一问题,咨询师向小方提出了来院检查的建议。
  “经过检查,这个女孩被诊断为抑郁。”心理中心主任徐佳表示,抑郁症患者显著的特点就是自责,她把一切现实中的不理想归罪于自身——自责自罪,完全抛开教育环境、学习环境、自己的身体状态和先天智商水平,将成绩不理想归罪于自身努力不够。
  从小被”预订“上“985” 女孩在自责中努力只能保中游

  小方是一位很努力的姑娘,但是智力水平一般。在她的努力下,小学时学习成绩不错,一直是班级前三名。小方的妈妈对她的期望值很高,小方清晰地记得,在妈妈的同学聚会上,阿姨们把这几位孩子未来要报考的院校都“预订”了,清一色的“985”和“211”。上了初中之后,小方的学习成绩明显不如从前了,虽然加倍努力试图赶上去,但直到今年初四临考,成绩已经连班级中游都保不住了。
  “你小的时候挺优秀的啊?现在怎么这样了?”“真是把父母的脸丢光了,就这成绩让我们出去怎么说?”……在“985”的肥皂泡即将被戳破的时候,小方妈妈将更多的压力推给了原本很努力的孩子,而小方也陷入到深深的自责中。“当孩子带着自责去努力无果后,便产生了抑郁的情绪。”徐佳说。
  “家长总说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你做不到?事实并非如此。人与人在智力和学习能力以及心态上都是有差异的,并不是别人能做到的,自己的孩子也能做到。在这一点上,家长想想也就明白了,在工作单位其他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都能做到吗?将心比心就好。”徐佳说。
  父母说学习我自己的事 全家却都围着我的学习转

  学习到底是谁的事?这个问题所有人都能准确回答,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这也就是家长们嘴里说的“什么事也都不用你管,你就负责学习,但是你怎么就处理不好?”
  “爸妈总是挂在嘴上的是我的任务就是学习。话说得没错,但是每天强调不允许我有其他想法,这让我无法接受,我就变成了工具人了。”有的学生打来电话向咨询师倾诉,家长口中说学习是孩子一个人的事,但是似乎全家都在围着学习转,每天回家的所有谈话都是学习,在临考前父母的沟通内容也都是学习。
  “成绩不好不只一个人在骂我,全家都在管这一件事。”不少考生打来电话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对此,徐佳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应该做好自己,孩子就会以父母为榜样做好他应该做的事,若父母在没做好自己的情况下一味指责孩子,难免让孩子口服心不服。
  不能只要看见的成绩 家长要认可孩子的努力

  “我学习成绩好了,在父母嘴里就是应该的。我成绩差了,就是给他们丢人。我学会了知识,就是老师有水平,我没听懂老师说的,就是我太笨……我真是不想和他们再聊学习方面的事了,因为实在太累了。”一位临考的学生打电话向心理咨询师倾诉。
  徐佳认为,扬人之功责己之过,这是传统的美德,前提是对待自己,而不是对待自己的孩子。对于临考的未成年人来说,取得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在取得成绩的过程中,如果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努力过程,不愿意分享孩子一路过来的经历,而只要一个看得见的成果,这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等同于告诉孩子,你的成长过程不及结果重要,这样的谈话势必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分享孩子努力的过程,承认孩子为取得现有成绩而付出的努力,这样更有利于激励孩子努力向前。”徐佳表示。
  热线中考生最反感的10句话
  在热线电话中,心理咨询师们根据电话内容和以往的咨询经验,总结出青少年最讨厌的10句话,分别是:
  1.“一说学习你就累,玩手机不是挺有劲头吗?”
  2.“我没时间听过程,我只看结果!”
  3.“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你做不到?”
  4.“你的任务不就是学习吗?”
  5.“成绩那么差怎么有脸玩呢?”
  6.“妈妈当时就是没条件,现在给你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怎么就不珍惜?”
  7.“你成绩好不是应该的吗?”
  8.“什么事都不用你管,你就负责一件事就是学习,但是你怎么就处理不好?”
  9.“你小时候挺聪明的,怎么长大以后这样了呢?”
  10.“真是把父母的脸丢光了,就这成绩让我们出去怎么说?”
  心理咨询师表示,根据热线电话记录和以往的咨询经验,家长们在经常说起上述观点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孩子就开始拒绝沟通,甚至扬言不再上学或不参加考试。
  “问题就出在最后的‘?’上,在沟通中用反问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本身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激化矛盾。这10句话基本都是反问,而家长在与上级、长辈说话的时候大概率不会用这种反问的方式,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增加了孩子的反感程度。有问就要有答,这种反问方式孩子不愿意或是不能回答,所以孩子的沉默也加大了家长的焦虑,从而使得双方相互作用愈演愈烈。”心理专家表示。
  新晚报制图/田宇阳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