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日明
“从我上初中开始,我妈就一直说,‘只希望我过得快乐就好。’但是口中总念着北大、清华。假期快到了,她说要带我去北京玩,结果一看行程却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我真是不想去了。”近期,考生小南(化名)打“96311”热线电话向心理咨询师倾诉自己的遭遇。市第一专科医院心理中心主任徐佳表示,这种情况在考生和家长中较为普遍,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不明说,而是用各种方法暗示,使未成年人心理压力和抵触情绪更大。同时,考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对于成年人的心口不一是最为反感的,值得考生家长注意。
口中说只希望娃快乐
孩子成绩不佳就整日叹息
“父母对我的期望值太高了,我实在是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近日,考生小南打来热线电话说。考期临近,小南的成绩却在下滑,小南表示,父母希望她能考上北大、清华,但当她每次试图告诉他们自己达不到那样高的目标时,都会被一句‘我们只希望你快乐,你想得太多’怼回来。
虽然嘴上说“只希望你快乐”,但是他们做的却完全不一样。他们给小南报了各种补习班,占用了所有课余时间。每当小南成绩不理想的时候,父母嘴上说着不要紧,却整日叹息。“这种无声的压力看不见摸不着,实在要把我逼疯了。”小南说。
散心游变成了励志游
假期行程名校校园一个不能少
看到女儿状态差,父母决定假期带她到北京去玩一次。小南想去故宫、长城、小吃街,妈妈给她看的行程却是清华、北大这些校园。当小南提出异议时,父母满脸的不高兴。小南觉得出去散心不过是一个幌子,激励她更加努力才是真的。
“你们明明最在意我的成绩,却天天说只希望我快乐。”几天前小南终于爆发了,她觉得父母说的“希望她快乐”这句话好假。
嘴上说“考名校”有可能
实际上一直在看高职的简章
“门诊中还有一种父母,就是嘴上对孩子说考名校也不是不可能的,而实际上却在看技校、高职的招生简章,同样让孩子感到受到了欺骗。”徐佳说。
高三的小玉是个比较努力的高中生,但学习成绩中等。每当她成绩提高的时候,妈妈总是说:“还是老师水平高,连你都能教得会。”而当小玉的成绩落后时,妈妈又说:“听不懂一定是你自己的问题。”不仅如此,小玉妈经常在网上看高职和技校的招生简章,有时甚至叫女儿一起看。虽然这只是“兜底”策略,但小玉却觉得父母没看起她,索性不学了。
“尊重”、“理解”、“快乐就好”
青少年最反感成年人“心口不一”
“这届父母太难了。”有家长打来热线电话说。“孩子要尊重,要理解,我们就一切商量着来,学习累了就休息,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做父母的多一句话也不敢说,还要我们怎么尊重呢?”
在父母的眼里,他们对孩子是“尊重”的,“一切商量着来”。然而在孩子眼中,他们“商量”着定下了孩子的“人生目标”,让青少年失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失去了可以支配的时间、失去了交朋友的自主权。于是一些孩子出现了躺平、厌学、摆烂等情况。
“现在的父母对于‘尊重孩子’这一问题是有一定认知的,但是由于期望值过高,使得尊重流于表面。对于成年人的心口不一,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是最反感的。”徐佳表示,这会导致孩子的负性情绪无处宣泄,进而形成情绪问题,有一些甚至成了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