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悬崖之上》编剧全勇先“回家”:
还原真实的生活和历史关注人性的温暖

 
 
 
  □本报记者 申志远 于秋莹 文/摄
  5月12日,《悬崖》《悬崖之上》编剧、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勇先做客黑龙江文学馆,通过多个直播平台畅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超过50万人次在线观看了直播。直播结束后,全勇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就是黑龙江人,在这片黑土地出生并生活了三十多年。哈尔滨这座城市非常开放、洋气,走在中央大街上,会让我想起四五岁时刚到姑姑家,第一次看到充满异域风格的建筑,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漫天飘舞的大雪。哈尔滨也是音乐之城,走在街上会突然传来手风琴声,让你觉得这是一个不一样的城市。”
  A
  作家、编剧多面手
  喜欢被称为诗人
  1966年1月,全勇先出生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5岁的时候,他去朝鲜农村的姥姥家生活了半年多,朝鲜语“就是在那时攒下的底儿”。长大后,从林业局通讯干事到北大荒文工团创作员,再到《三江晚报》的记者,全勇先做过社会热点和政法记者。他还当过副刊编辑,和文字打过几十年的交道。
  自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全勇先出版过长篇小说《独身者》《雪狼》、中短篇小说集《恨事》《昭和十八年》、电影剧本《悬崖》《悬崖之上》、诗集《流浪的月亮》,翻译了朝鲜族诗人尹东柱的诗集《数星星的夜》。2001年全勇先辞职开始“北漂”,成了一名自由作家。2014年调入黑龙江文学院任专业作家。
  “我更喜欢被称为一位诗人”,全勇先说,从18岁离家外出漂泊闯荡,一晃几十年。他喜欢写诗,而且只在有感悟的时候动笔,他更喜欢那种信马由缰、独立思考的状态,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个性飞扬的意境,那种放飞灵魂的感觉,不需要考虑市场、票房和资本回报,是一个完全面对自己内心的表达。《流浪的月亮》这本诗集中的内容,基本都是这个时期创作的。
  全勇先还与姐姐共同翻译了朝鲜族诗人尹东柱的诗集《数星星的夜》。在电影《悬崖之上》举办首映礼的同一天,《数星星的夜:尹东柱的诗》正式出版并在文坛引起反响,仅上市一周就成为亚洲好书排行榜第一名。
  B
  18岁时的救人事迹
  曾登上《中国青年报》
  全勇先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后来转业到公安局。在全勇先记忆中,童年时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匮乏,但他从小喜欢读书。全勇先的青少年时期,正值改革开放,他开始有机会读到很多世界文学名著,比如《老人与海》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读书带给我无穷的想象空间,让我渴望远行;读书让我置身在某一个想象的角色中,时常感动得泪流满面。”
  1984年,全勇先在高考失利后,为了改变命运,他探索到了另外一种改变命运的方式——通过阅读提升经历与见识。全勇先开始阅读大量的书籍,这其中就有很多关于野人考察方面的书。“我记得当时看了一本名叫《奥秘》的杂志,很受启发。于是,在父亲的支持下,我踏上了去神农架寻找野人的征程。”全勇先说,虽然野人没找到,他却在路上救了一名差点跌下悬崖的山民。就这样,18岁的全勇先救人事迹登上了1985年的《中国青年报》,稿件的标题是《野人没发现 悬崖救亲人》。
  当时,前往神农架的经历并不被好看,甚至很多人觉得全勇先的决定“非常荒唐”,但全勇先始终认为,那段经历对他的人生是很有意义的,“许多事情亲眼见识后,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对以后的创作也相当重要。”正所谓一语成谶,“悬崖”一词不仅在全勇先生命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更让他火遍大江南北。
  C
  像缝补匠一样
  缝合散落的历史碎片
  全勇先用现代视角回观过去发生的事件,引人入胜。八女投江的冷云家乡在桦川县,全勇先在采访中接触到了冷云家乡的人,以此写成短篇小说《妹妹》。这篇《妹妹》在《十月》杂志发表后,马上被《小说选刊》转载。在写常隆基击毙日本军官的小说《昭和十八年》时,全勇先特意到富锦常隆基纪念碑前了解英雄的经历,到常隆基投江处凭吊。全勇先还在电视剧《雪狼》中写了赵一曼和韩勇义,写赵尚志之死的小说《恨事》还获得了大奖。
  “在创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史料,尤其是一些中日俄历史人物的回忆录。用了数年时间与经历过当年那段历史的老人聊天,做了大量实地踏查。”全勇先说,文学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还原生活、还原历史,像缝补匠一样把一些散落的历史碎片缝合起来,让观众们去感知、去怀念、去评判。
  全勇先在创作中更注重文学性的表达。“我更多是对人性的关注,对在特殊年代里的人做合理的诠释是让我特别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我写过赵一曼,她的家世、教育情况,现在看更像是富二代一样的人物。但她做了另一种选择,忍受艰苦磨难蜕变成了一位民族英雄。讲述这个人本身就是具有文学性的表达”全勇先说。
  在许多人看来,从诗歌、小说到剧本的跨度之大比较难驾驭,全勇先的转型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全勇先坦言,“并没有感觉到这个过程有多么艰难。一些故事、一些构思、一些词句不时在脑海里闪过,就用不同的形式记录下来,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内心。诗和小说,我都会继续写。”
  D
  “悬崖之上”
  早有“悬崖”
  2021年4月30日,由全勇先编剧、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悬崖之上》全国公映。21天后,国内票房11.9亿元,被观众称赞为“哈尔滨被拍出了凛冽的诗意。”《悬崖之上》虽是一个全新的原创剧本,但“悬崖之上”早已有“悬崖”。早在2012年,同样由全勇先担任编剧的谍战剧《悬崖》就曾火出圈,全勇先也凭借该剧,获得了第18届上海电视节最佳编剧奖。
  总是有人会拿《悬崖之上》与《悬崖》两者做比较,这在全勇先本人看来,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燕瘦环肥,各有千秋。长有长的厚重,短有短的精妙。”全勇先说,电视剧和电影剧本就是两种不同的形式,《悬崖之上》虽保留了原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但却是一个全新的原创故事。
  再次谈及《悬崖》和《悬崖之上》创作时,全勇先表示,谍战片需要注重情节与逻辑缜密性,但最本质的东西还是文学、情感、价值观。“以往我们一涉及到谍战戏的创作,就仿佛进入了‘谍战系统’,人物千篇一律。而事实是,无论特工有多了不起,他们终究是有着人类普遍情感的英雄,而不是超人。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都要有深刻的逻辑和依据,谍战也有谍战的逻辑。我查阅了上千万字的资料,尽量还原当时满洲国时期,东北社会的真实状态。我想做一部真实的、深刻的,有人性、有基础、有情怀且带着饱满情感的谍战戏。”全勇先说,间谍是一个人格分裂的职业,很多人都在做着身不由己的事。“对于东北十四年的沉重历史,我们只要真实描述,不去夸大和变形,其产生的震撼也许更大。”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