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黑陶制作、手抓鼓制作、烙画葫芦、方正剪纸……
18个精选项目展示让非遗“活起来”

  黑陶制作。  
  手工布艺。  

方正剪纸。

  本报讯(记者 刘姝媛)为进一步提升非遗保护与传承水平,日前,道里区文体旅局邀请“麻花布”北蓝印染技艺、李氏黑陶制作技艺、面塑(面人)、烙画葫芦等18个非遗项目,在防洪纪念塔广场进行现场展示。非遗传承人们采取现场制作的方式与市民、游客互动,让人们走进非遗、了解非遗、参与非遗,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手抓鼓制作技艺是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手抓鼓也称萨满神鼓,系女真及满清时期祭祀时使用的重要法器之一,在将士出征、祭天、祈福、祭祖时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在举行重要节庆活动中也在使用萨满神鼓。萨满神鼓属纯手工制作,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鼓的音质,制作工艺必须是口传身授的。
  部分非遗项目简介
  黑陶
  制作
  技艺
  李氏黑陶技艺由古代原始黑陶传统技艺发展而来,是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保护项目。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出的黑陶作品,工艺独特、做工精美、造型美观,借鉴了原始彩陶图案的生动灵性,吸取商周时期陶器造型精美的特点。随着工艺水平的发展,李氏黑陶技艺将古老醇厚的原始烧陶技艺与国画篆刻、镂空等技艺有机结合,使黑陶制品器物造型新颖又不失典雅,色泽光亮而柔和,镂空花纹创意新奇且技法纯熟,作品深受黑陶爱好者和收藏者的青睐。
  手抓鼓
  制作
  技艺
  手工布艺
  (韩氏)
  手工布艺(韩氏)是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手工布艺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是平安吉祥的象征。“韩氏布艺”吸取民间手工布艺的精湛技巧,加以精湛的绣工制造而成,样式较多。包括虎头鞋、帽头帽、虎头枕、布老虎等,寓意孩子茁壮成长。
  韩氏
  镂空葫芦
  韩氏镂空葫芦是哈尔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葫芦为原料,雕刻、烙画、镂空等技法相结合,把葫芦创作题材拓展到一个新的领域。作品工艺精湛,内涵丰富,既继承传统雕刻工艺,又完善了许多创作技法,是继承与发扬兼并的优秀非遗项目。
  方正
  剪纸技艺
  玛瑙浮雕
  雕刻技艺
  朝鲜族
  打糕
  打糕是朝鲜族的传统风味食品之一,也是朝鲜族人民喜爱的节令饮食。它是将蒸熟的糯米放到槽子里,用木槌捶打而成,故名“打糕”。打糕有两种,用糯米制作的称“白打糕”,用黄米制作的称“黄打糕”。制作时,用水将糯米淘洗干净,黄豆炒熟磨面备用。将糯米盛于木槽内,用木榔头蘸水捣成泥状,倒于事先备好的石板上,再将其打成厚薄均匀的面饼,打好后切成块,蘸上豆面、白糖或蜂蜜食用。
  方正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经过多年发展,方正剪纸逐渐形成了与中原剪纸不同的地域特色。1993年,方正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改革开放以来,方正剪纸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既掌握传统剪纸技艺,又善于表现新生活的剪纸艺人。
  玛瑙浮雕雕刻技艺是哈尔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玛瑙浮雕雕刻技艺是陈氏雕刻传人以黑龙江独有的天然玉石——北红玛瑙为创作载体,传承陈氏雕刻淳朴雕琢之风,“破石成玉”后,“审石度势”引入创新浮雕技法,赋予玛瑙作品灵魂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技艺。
  韩氏
  花饽饽
  糖艺
  面塑
  糖艺面塑是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面塑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俗称面花、礼馍、江米人,也叫捏面人,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等地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旧社会的面塑“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被视为小玩意儿,不能长久保存。经过长期摸索研究,现在的面塑保护工作很到位,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色彩丰富、造型优美、便于携带。
  韩氏花饽饽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花饽饽是民间妇女根据生活习俗、节日、地域特色,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创造的一种艺术样式,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不仅外观好看,而且是纯天然手工制作,营养美味,健康环保。花饽饽广泛应用于新年、婚嫁、祝寿、百岁、七巧、上梁等习俗中,在民俗活动中具有特殊地位,寓意吉祥,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承载着平安健康、吉祥如意、富贵长寿、五谷丰登、幸福美满等美好祝福和心愿。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