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一栋老建筑经过复原和活化利用,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
“唤醒”百年记忆老街老建筑“活”起来

 
 
 
 

  □本报记者
  万佳 文/摄
  推开厚重的木门,抬步走进位于端街的老俄侨家。脚下是被漆成橙红色的长长木制宽条地板,黑色椭圆形餐桌位于客厅中间,桌上铺着碎花桌布,桌子中央一瓶含苞待放的鲜花散发着幽香。右手边靠墙立着原木色钢琴,推开二楼露台大门,楼下的繁华一起涌了进来。
  “没想到哈尔滨会有这么原汁原味的老俄侨建筑,还能利用得这么好。”一位南方游客来到端街的“奥谢金斯基大楼”,也就是如今的老俄文化复合体时,由衷地发出这样惊叹。如今,由端街博物馆、老俄侨俄侨菜、老俄侨家庭咖啡馆和古旧小书屋组成的老俄侨文化复合体正吸引着更多人的关注。
  时光荏苒,岁月苍桑,这些从历史烟尘中走来的老建筑,如何在当下绽放新生?
  从闲置老房子到老俄侨俄侨菜
  宋兴文走进端街是2021年。“我第一次来到端街这个小院的时候,里面垃圾遍地、脏水横流,基本没有地方下脚。”宋兴文说,楼上的几个房间,只剩破败的门窗、墙面和地面,这么多年一直作为库房存放杂物,不具备居住功能。
  尽管如此,宋兴文还是从残留的俄式壁炉、门窗、装饰中看到了100多年前俄侨人家的痕迹。“把老房子复原成原来样子”的想法一直萦绕在宋兴文脑海中,于是与房东签下10年租房合同。
  宋兴文说,所租一楼门市是一个50平方米的房间,二楼是大大小小7个房间,有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还有一个小阁楼。在商业化运营之前,首先要进行修复,使整个家居环境恢复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年俄侨人家在哈尔滨的生活原貌。在修复过程中,宋兴文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原有格局、历史遗存均被完好地保护下来。修缮已经脱落和损坏的门窗,墙面粉刷成白色,并在墙的中腰部重新刷上浅绿色色的墙裙,地面的实木长条地板修复后重新刷成最初的橙红色。“首先要恢复老房子的基础设施,水、电、取暖,保证安全。然后是复原历史风貌,这里的绝大部分家具都是当年俄侨曾经使用过的。”
  如何让老俄侨之家焕发新的生机?宋兴文首先从味觉上入手。“都说哈尔滨是俄侨之城,可有谁知道当年俄侨都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日常都吃啥?”宋兴文说,俄侨菜也是哈尔滨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不能让它只停留在历史文献中,而是要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让更多人通过品尝来了解那段历史。
  老俄侨肉饼、菜卷、红汤、家庭沙拉、渍菜、油炸包……俄侨常用的食材和制作方法,才是真正俄侨人家在哈尔滨生活的样子。如今,一楼50平方米的小屋被打造成全国首家真正的俄侨菜馆。“之所以叫俄侨菜,是因为区别与西餐厅里的俄餐。”宋兴文说,俄式西餐一般都是饭店餐馆的商业菜,比较奢华和正式,而俄侨菜则是特指俄罗斯侨民在哈尔滨逗留期间日常在家中的俄式餐饮。
  很多年前,宋兴文就认识了哈尔滨著名的俄侨后裔娜塔莎阿姨,她今年已经70多岁了,如今是俄侨菜馆的主厨。娜塔莎的姥姥从1927年来到哈尔滨后就一直定居这里,母亲在1950年代曾给苏联驻哈总领事做饭。娜塔莎阿姨传承了家传厨艺,肉饼、原汁菜卷、油炸包等俄侨美食都非常地道。“她做的俄侨菜不仅是正宗的俄侨菜,而且是专属于哈尔滨的俄侨菜,是俄侨在哈尔滨居住期间把自己的美食和哈尔滨当地特色进行融合改良后的新菜系。”宋兴文说。
  只有五张桌椅的俄侨餐厅每到饭口常常是一桌难求,赶上节假日,许多年轻人宁可等上半小时也要尝一尝不一样的俄餐味道。开胃的马林果汁、渍菜酱炒面、菜卷、油炸包等美食打卡照片都通过年轻消费者之手上传到小红书、抖音等网络平台。
  挖出全国首家街道历史博物馆
  在老俄侨商业运作的同时,宋兴文也一头扎进端街历史发掘的行动中。
  通过查阅资料,宋兴文了解到端街正式形成于1902年,全长240米,因街道很短,故最初名为短街,是哈尔滨历史上最短的街道之一,又被称为外国八道街,1927年改为端街。
  “短短一条240米的街道,当年有德国洋行,法国、英国、匈牙利、波兰等国商人都曾在这里。”宋兴文说,这里还曾开过一个华夫咖啡馆,据史料记载是哈尔滨历史上第一个卖华夫饼的店铺。在查找资料中,宋兴文还发现这栋小楼还是哈尔滨历史上唯一曾经有楼顶雕塑的建筑。当年,有一座希腊女神像立在楼顶上。
  历史越挖越多,宋兴文觉得有必要把这些蒙尘的历史让更多人知道,于是,成立端街街道博物馆的想法呼之欲出。
  俄侨菜馆的后院原来只是四面建筑合围而成的狭长过道,宋兴文却做成了全国首个街道历史博物馆。“经过反复规划和设计,我们把它设计成展览+餐厅的形式。”宋兴文说,小院两侧墙壁上陈列着端街从建立起经历的百年变迁,靠墙一排陈列柜里陈列着历史文书、珍贵图片和当年的老物件。
  在优美的俄罗斯歌曲声中,消费者坐在露天博物馆餐厅中,低头品尝美味的俄式餐饮,抬头浏览身边的历史。
  从一家历史菜馆到一街文化飘香
  除了一楼临街的俄侨菜馆,宋兴文还把二楼俄侨起居室打造成俄侨家庭咖啡馆,二楼半的小阁楼改造成老旧书屋。“一栋俄侨老楼,三种截然不同的业态,把它们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核心是俄侨文化。”宋兴文说,二楼没有和一楼一样成为餐厅,是因为我觉得老房子活化,贵在“小而美”,当客人坐在这里喝咖啡,相当于在俄侨家里做客,好像穿越回到了一百多年前。
  基于老俄侨建筑活化利用的成功,宋兴文把活化利用老建筑的目光投向整个街区。2021年老俄侨俄侨菜之后,在它周围又先后开设了端小馆、一个人的咖啡、小哥哥古着屋等特色小店,每个店都有自己的特色,也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在里面。“这些店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他们的加入使整条街协调发展,各种商业业态百花齐放。”宋兴文说,目前端街靠近中央大街处的两栋老建筑基本保存完好,还有一栋和三栋平房也在规划利用中。
  从去年开始,端街上组织了“街短情长”系列主题活动,其中包括六一期间的时光集市和老皮箱集市。“这些所有的活动都是公益的,免费的,所有来摆摊的业主都不收费,只要展出自己的个性商品就行。”宋兴文说,集市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让大家看到,哈尔滨还有这样的街区,让现在的年轻人走进过去的哈尔滨。
  老建筑从历史长河中鲜活起来
  许多年来,宋兴文一直在商业与历史建筑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最早从2017年开始,从斯大林公园内的江畔餐厅、公司街78号老洋房到横道河子的中东铁路护路军军官住宅。“这么多年,我形成了一定思路,这些建筑可以以‘文化复合体’的方式来活化利用。”宋兴文说,老建筑不反对商业,但是商业如何融合历史文化是关键。对待老建筑应该像对待朋友一样,好好地爱护它,小店经营模式不能是暴利的,成本低、利润低,细水长流,才有可持续性。
  哈尔滨城史专家、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专家课题组组长李述笑说,如果历史建筑只是单纯地放在一边保护,不给予其生命力,就失去了城市更新的意义。保留老建筑原有结构和风貌的基础上,融入文化创意元素和崭新的生活方式,才能实现“腾笼换鸟”。哈尔滨有自己的城市特点,历史底蕴、文化个性都明显差别于其它城市,我们要好好利用,做出来的东西才有独特性,而且富含历史底蕴。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