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哈尔滨口琴社 悠悠琴声唤醒民众

 ▲当年的口琴社社徽。
 ▲当年的口琴社招生广告。
 ▲口琴社正在教学。
 ▲1935年口琴社成员合影。
 ▲当年的口琴社演出海报。
 ▲当年的口琴社遗址(现今道里区西四道街2号)

  哈尔滨是一座具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英雄城市。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了一段段激荡人心的红色故事。创办于1935年的哈尔滨口琴社,教学相长、兼顾排练演出,表面上是民间音乐社团组织,实为反抗日伪统治、宣传爱国思想的一个文艺阵地——
  □边清山
  壹
  团结爱国进步青年和文化人士
  1934年末,在哈尔滨熙来攘往的道里区中央大街上,德国人开的孔氏洋行张贴出一则招聘口琴教师的广告,引起了路经此地的中共地下党员、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干事姜椿芳的极大关注。他驻足洋行门前,仔细看着招聘广告的内容。广告开出的条件是每月薪水50元,教师可以在这里开设业余口琴学校,收入全归教师,教师推销口琴还可以收取提成。天下竟有这等好事,姜椿芳表面不动声色,但内心已是波澜起伏、欣喜若狂,他觉得这个职位太适合他的一位好朋友袁亚成了,于是回去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袁亚成。袁亚成口琴吹得娴熟优美,很快,经过现场吹奏表演,赢得洋行老板的认可,击败众多应聘者,袁亚成被成功录取。
  随后,姜椿芳便与袁亚成商量,决定利用办口琴学校这个机会,成立一个口琴社,团结爱国进步青年和更多的文化人士,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1935年4月,袁亚成在现今道里区西四道街2号楼上创办哈尔滨口琴社。口琴社对外为口琴爱好者团体,实际上是中共地下党员姜椿芳、金剑啸等领导创建的宣传抗日爱国、团结教育青年的党的外围组织。
  贰
  首演获得巨大成功
  当时,袁亚成等人借教授口琴和排练节目的机会,秘密进行地下宣传,并发展成员。开始时口琴社成员有60多人,后来最多时达200多人。学员主要是大中学校的学生、职员等进步青年,也有部分社会青年。当时天马广告社的共青团员侯小古担任口琴队队长,他带领学员每晚进行排练。很快学员们就能吹奏《美国巡逻兵》《伏尔加船夫曲》《平湖秋月》等十几首中外名曲,甚至能吹奏难度较大的《双鹰进行曲》《茶花女》《卡门》等曲目。
  1935年11月初,正当口琴社紧锣密鼓筹备公演时,日伪当局传出口琴社“有共党活动嫌疑,将要抓捕口琴社队员”的消息,有些队员不敢再来排练了。侯小古等人便发动骨干队员去作思想工作,打消他们的顾虑,坚持排练。经过严格训练,学员们的演奏技艺有了很大进步。
  同年12月29日,哈尔滨口琴社在巴拉斯电影院,即后来的兆麟电影院举行首演。演出前,一张巨幅海报悬挂在影院门口,上写“口琴音乐大会——哈尔滨口琴社主办,袁亚成先生指挥”。入夜,海报在霓虹灯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演出开始的铃声刚过,华丽的紫红色丝绒帷幕便徐徐拉开,全场从一片喧嚣中立即安静下来。口琴队的队员们分左右排列,男士着黑色西装、戴白色领结,女士穿裙摆长至脚面的白绸连衣裙。前排分第一口琴、第二口琴、中音口琴、低音口琴,后排是打击乐器,有独奏、二重奏、四重奏、合奏等表演。队员们每吹一曲,台下观众都会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最后一个节目是大型口琴协奏曲《沈阳月》,乐曲先是缓慢低沉,表达了东北被日寇侵占的悲凉与仇恨。随后,音调逐渐提高,激发了人们保卫家园、坚决抗日的斗志。演奏者饱含真情,眼里泛着泪花,最后乐段慷慨激昂,催人奋进。乐曲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深深地打动了现场观众,曲终时,观众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恋恋不舍,不肯离去。这次别开生面的音乐会,深受人们喜爱,获得了很大成功。于12月29日、30日、31日连演3天,场场满座。
  叁
  琴声唤醒民众 奏出血染的风采
  口琴社首次公演,社会反响非常好,获得巨大成功。小小的口琴征服了众多观众,市民纷纷要求加演几场。随后,口琴社又在中东铁路俱乐部、呼兰、松浦等地多次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1936年10月17日至18日,口琴社又在巴拉斯电影院演出了8场。
  口琴队长侯小古还联系哈尔滨放送局的进步青年,他们巧妙利用敌伪广播电台进行反日宣传,激发群众的反满抗日爱国热情。
  由于口琴社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敌人对此惶恐不安,日伪特务开始秘密跟踪口琴社成员。情况危险,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口琴社决定暂停活动。
  1937年春,侯小古等人以为风声已过,正打算恢复口琴社活动之时,敌人进行了震惊哈尔滨的“四·一五”大逮捕。凡是学过口琴或与口琴社有关联的、甚至和音乐沾点边的人,无论男女老幼都被抓进了宪兵队。侯小古被捕入狱,在狱中受尽酷刑,宁死不屈。同年9月30日,侯小古在哈尔滨太平桥“圈河”刑场被敌人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24岁。
  那个时期的哈尔滨口琴社,表面上是民间音乐社团组织,实为反抗日伪统治、宣传爱国思想的一个文艺阵地。在日伪白色恐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哈尔滨口琴社用琴声唤醒民众,奏出了血染的风采。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边清山  现任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编研处处长、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会员、哈尔滨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已在《党史信息报》《党史纵横》等多家报刊发表党史文章百余篇;参编《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历史(第二卷)(1949-1978)》等著作10余部。
  与您约稿
  哈尔滨记忆专版通过寻访城市老建筑、老物件、老故地等,讲述发生在哈尔滨的老故事。如果您酷爱城市历史研究,或是相关领域专家,欢迎提供稿件。
  稿件相关要求如下:1.文章字数为2500-3000字,多幅相关旧照。2.文章相关要求为:主题鲜明、史实精准、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强等。3.稿件请发送至22304430@qq.com,同时请注明姓名、个人简介(100字以内)、联系方式。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