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香维和漆瓶作品《静荷》。
漆盘
漆瓶
▲漆器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人们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重庆漆器发源早,工艺精,是中国漆器的代表之一。在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非遗漆器也面临着传承断层的风险。但幸运的是,总有一些人深怀对漆艺的信仰,在默默中坚守,发展与传承蕴藏中国传统智慧的漆文化,今年66岁的重庆人胡香维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数十年如一日,在漫长的时间里坚守并传承着重庆漆器髹饰技艺。
01
因“好看”爱上一门技艺
“您和漆器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面对这个问题,胡香维的思绪飘回了1982年的那个春天。
那时,胡香维是一名邮局职工。自从和丈夫朱焱结婚后,便经常到朱焱的姨爷沈福文家里拜访。
“沈福文老先生是我的偶像,也是我的老师。他是中国漆艺大师,复原了几十种已经失传的古代漆艺技法,并将敦煌藻井、壁画图案等元素融入到漆艺创作中。”胡香维说,沈福文经常在家里制作漆器,她就端个凳子坐在旁边观看,久而久之便爱上了这些漆器。
“其实第一次对漆器髹饰技艺产生兴趣,还是在读初中的时候。当时家里收到了两个漆瓶,底胎一个是红色,一个是黑色,那时候就觉得漆器特别好看。”胡香维说。
后来,胡香维在老师沈福文、公公朱以钧和婆婆胡正常(沈福文第一批徒弟)的指导下,开启了她的“漆”彩人生。
02
初学基本功就展露天赋
“我还是有点天赋在身上的。”胡香维笑着说,其实学习漆器髹饰技艺,最重要的还得靠领悟。
用狼毫笔勾线是基本功,要练好,至少得刻苦练习两三个月。而胡香维初次尝试勾线,手就特别稳,勾出来的线非常匀称。尽管如此,胡香维每天下班回家后都要练习勾线,直到半夜。
日积月累中,胡香维逐渐摸索到一些技巧,比如勾线的收尾处,需要轻抬起来,结尾才足够流畅。
“勾线只是第一步,要制作一件漆器需经选胎、制胎、彩绘、打磨、抛光等二十余道工序。技法也不尽相同,有彩漆线描、平绘、堆漆、镶嵌、描金等多种技法并用,做出的漆器才得以色泽艳丽,经久不变。”胡香维表示,每一道工序都极其考验耐心和细心。
在学习这门技艺期间,胡香维的家人不止一次反对,认为此项技艺“费力不讨好”,而胡香维却坚持要把漆器髹饰技艺学好、学精。于是,2002年退休后,胡香维便一头扎进了对漆器的钻研中,有时候一做就是十多个小时。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中,胡香维的漆器髹饰技艺逐渐被大家认可。
2010年,在第三届重庆市工艺美术展上,胡香维漆器作品《变涂花瓶》获得金奖。
2013年,胡香维漆盘作品《松鹤》被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永久珍藏。
2014年,胡香维入选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03
创作一个小摆件至少半年
“胡老师,您目前创作了多少件漆器作品呢?”
“几十件吧。”
对此,笔者表示有些惊讶,四十多年来创作的作品竟还不足百件。
“漆器的制作非常耗时,一个小型的摆件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大型的摆件可能需要两年以上。”胡香维说,完成一件漆器工艺品需要的条件很严格,温度必须在15℃-25℃,湿度在70%-90%,且必须在阴凉处。再加上胡香维多年来坚持自己制黑漆,需要在晴天晒10余天才得以制成,整个漆器的制作过程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说着,胡香维拿出漆瓶作品《静荷》和《仿古觚漆瓶》,指着瓶身的图案介绍道:“尤其这种蛋壳镶嵌的技法,格外费时。”因此,有的漆器工艺品价值可达上万元。
胡香维每完成一件作品,都颇有成就感,她说:“心情是真的不一样,不过只有真正做这个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就凭着这份热爱与责任,胡香维表示,要倾尽一辈子去坚守。如今,她已经为之付出了41年。
04
传承技艺志在必得
2013年,胡香维去清华美院进修了工艺和设计的课程,2015年又前往四川美术学院学习了更多漆器方面的理念知识,并于2017年开了一间约200平方米的工作室,专注漆器的制作。
目前,胡香维的徒弟和学生加起来有百余人,他们也制作了很多漆器,拿过许多奖项,甚至有的已经开起了自己的漆器工作室。
“传承漆器髹饰技艺这件事,我志在必得。”胡香维说。
为了将其传承得更好,胡香维有了自己的创新,比如将漆艺融入扇子,制作出的小团扇精美又实用,深得年轻人的喜欢。
除了收徒和创新传承技艺,胡香维还经常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种非遗活动,如进校园讲解漆器髹饰技艺的相关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对于漆器的兴趣和爱好等。
胡香维表示,自己会将这份匠心技艺带到各个地方,让更多人感受到漆器髹饰技艺的震撼之美。
□柏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