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早年间 我与票证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行的百元票。  
  ▲作者考高中时的准考证。  
  ▲作者高中时期的代用粮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  
 
 
 
  ▲20世纪70年代的北京地铁票。
  □孙井龙
  现在的好多年轻人也许不知道,几十年前,下饭馆、上商店买粮食要粮票;买布、买衣服要布票;还有收音机票、缝纫机票、手表票;再有粮证、煤证等等。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各家各户、每个人的生活,都与票证紧密相联,其中也留下了我与票证的故事。
  壹
  户口迁移证改变了我的身份
  退休后,有了充裕的时间,我把收藏在箱底和书中的各种票证悉数翻出。
  最早的票证是1953年我考初中时的准考证,还有一张是我1956年考高中时的准考证;另有20世纪60年代北京市民的购物券,20世纪70年代北京地铁一角和三角的乘车票等等。我把它们分别粘贴在相册上,足足两大厚本。
  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城镇居民的粮食等供应由政府按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和不同标准分别供给。农村人口的口粮以生产队分发的“毛粮”为主,城镇人口吃商品粮。这种“二元制”的粮食供应,使农村人极度羡慕城里人旱涝有饭吃的“铁饭碗”。
  那时我家住农村,生产队分的“毛粮”只能吃到七八月份青黄不接的时节。我每天还要到2.5公里外的县城上学,读高中的我深感吃不饱饭的滋味,便产生了把户口和粮食关系转到学校的念头。要想吃商品粮,得先把农村分的口粮卖给国家粮库,由粮库出证明方可。可是那时哪有余粮卖呀,无奈之下,我想到了找县里最大的官——县委书记求情。那时,县委书记常来我们学校,我认识当时的县委书记,可他不认识我。那时的县委大院没有门岗,和收发室工作人员打声招呼就可以进去。
  一天,我壮着胆儿,见书记办公室有人,便敲门进去。书记姓何,我说明了来意和自身情况,请求帮忙。何书记问了我家庭住址、读书情况,当时我就读的是县里首届唯一的高中班。何书记沉思了一会儿,拿起电话拨通了我家所在的区政府,说了些什么我没听清。何书记放下电话告诉我,你去你们区政府找负责人,就说我让你去的,他会给你办。我一听到“给你办”三个字,心喜若狂,连忙谢过何书记。
  第二天,我步行10多公里赶到区政府,见到了那位同志。不到半个小时,我便拿到了户口和粮食关系的迁移证。我道声“谢谢”便一溜烟儿地往家跑。就是这两张纸,改变了我的农村籍身份,这是当时多少农村人梦寐以求的事啊。我至今还保留着母校食堂的代用粮票,看到这些粮票,我似乎又看到了热心的何书记的音容笑貌,至今难忘。
  贰
  在上海首见半市两粮票
  国家在1955年发行全国通用粮票时,以半市斤、1市斤面额在市场上最为常见。地方以省为单位,以5市斤、3市斤、1市斤和半市斤最为常见。出差时,出省必须用全国粮票才能吃饭。我们这些大老爷们儿吃饭往往半斤打底,尤其是吃面条,所以出差时兑换全国粮票都是以1市斤粮票为主。
  有一次我出差去上海,吃早点时,见旁桌一位女士吃完饭交款时,只交了半市两粮票。惊愕之余,我问店主怎么还有半市两的粮票?店主称:半市两即两个包子,包住馅不破即可,两个包子加一小碗稀饭很不错的。于是我让店主给我两张半市两粮票留作纪念。又问店主:“吃这么少行吗?”店主说:“上海人讲究吃零食,你们没见过,上海大姑娘在大街上一边走还一边吃东西呢。”我很是不解。
  叁
  在杭州买缎子被面得要购物券
  在出差凭粮票吃饭的年代,很多城市的紧俏商品也要凭购货券购买。
  记得一次去杭州出差前,我去食堂换取全国粮票,一位在食堂工作的大嫂得知我去杭州时,一定要我给她捎一床缎子被面。隔壁的董老师还向我介绍了杭州的特产,有龙井茶、西湖绸缎伞、天竺筷子、西湖藕粉等,说方便时可捎点回来。到了杭州,我很快找到一家绸缎店,女店员见我东北口音,就向我详细介绍起来。杭州的绸缎不仅质量精美轻软,而且花色品种繁多,有绸、缎、绫、罗、锦、纺、绒、绢等十几类,她边说边向我展示鲜艳夺目的织花软缎。听着、看着,我简直有些晕头转向,不知买哪款好。当问完价格要买时,女店员立刻问我有“购货券”吗?我当时很诧异:“什么购货券?”当我得知购货券就是当地发给市民用于购买限购物品的凭证时,顿时傻眼了:我们外地人哪里会有呢?没有就不能买,女店员边说边收拾起所有的绸缎。
  正当我走到店外时,一个中年男子上来扯了一下我的衣服,说他有购货券,但得花钱买。一问价钱,几乎是被面价格的三分之一。犹豫再三,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咬咬牙:买吧,否则回去怎么交代呢。那个年代,人情是很重要的事情。后来在北京遇到一位当年的知青,说起此事时,他慷慨地送给我几张北京的购货券。我用购货券买了半斤好茶,余券则保留至今。
  几十年前,人们的生活与票证息息相关,记录了共和国发展初期物质上的匮乏。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越来越现代化,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早已告别了布票、粮票、煤证等等。与生活相关的票证越来越少,过去的票证成为了有些人的收藏品,成为共和国发展历程中的见证,也成为我们珍惜现代生活的佐证。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孙井龙  自由撰稿人,热衷于城市历史研究,多部相关作品在媒体发表。
  与您约稿
  哈尔滨记忆专版通过寻访城市老建筑、老物件、老故地等,讲述发生在哈尔滨的老故事。如果您酷爱城市历史研究,或是相关领域专家,欢迎提供稿件。
  稿件相关要求如下:1.文章字数为2500-3000字,多幅相关旧照。2.文章相关要求为:主题鲜明、史实精准、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强等。3.稿件请发送至22304430@qq.com,同时请注明姓名、个人简介(100字以内)、联系方式。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