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助考热线”频断报志愿矛盾“官司”
心理咨询师:考生、家长信息应该“同频”
  □本报记者 徐日明
  “我报的专业是我的喜好,可是我爸偏让我报理工科”“这孩子考得分数也不错,可就是报志愿的时候不听话,真是愁死了……”随着中高考结束,报志愿成了高考生及其家庭矛盾频发的热点,本报联合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设立的“助考热线”也频断“官司”。
  考生凭喜好 家长看就业
  报志愿矛盾频发
  考生王东(化名)因为报志愿的事一直在和父母赌气,因为学费、生活费等还要依赖于父母,他没能报上自己喜欢的专业,而是听从了父母的安排。他在电话中表示:“我一直喜欢文科方面的专业,而父母却说理工科就业更有优势。而一切优势都是相对的,我在各种视频和网上的招生、用工简章上都看到,自己所选专业的就业前景是不错的,而正因为自己喜欢,才更有可能花时间去研究,就业又会有什么问题呢?但是现在不得不听他们的,选了一个自己根本不了解也不喜欢的专业。”
  接线的心理咨询师表示,这种情绪并不罕见,考生父母在听了大量的报志愿方面的讲座之后,将自己的经验和从讲座上得到了信息进行综合,为儿女报了自己认为满意的专业;却不知儿女也在网上、手机等媒体上关注了相关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了专业,往往与父母不一样。
  考父母考生信息应“同频”
  互相理解才能达成共识
  “这也就是所谓的矛盾开始了。”接线的心理咨询师梁健表示,父母和考生各说各的道理,却不能理解对方的全部意图。父母认为成年人的经验一定比孩子多,但是考生却觉得父母的经验早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况且在不喜欢、不熟悉的领域学习起来很困难等。
  梁健认为,这种矛盾完全可以避免,因为无论考生还是其父母,他们都希望能考生本人能在大学中成绩更优良,就业更容易,这说明双方的目标是一样的。之所以双方不能相互说服,在于双方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同,在试图说服对方的时候不能让对方完全了解自己的想法。
  梁健建议,父母应该与考生“信息同频”,即父母在参加讲座的时候带着孩子一同听,考生在看到简章或是视频推荐的时候也同时交给父母,这样就能使得双方都可以基本了解对方的想法和理论根据,便于沟通并达成共识。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