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志远
每次走过耀景街22号,我眼前都会有画面闪过。30多年前,这里是黑龙江省文联、黑龙江省作协的办公地。那时候,这里的门牌号是耀景街16号,20世纪90年代改成22号。每年五月,院子里大片的丁香花、梨花绽放,发出沁人心脾的馨香,令人心醉。院子里是浓浓的绿意,各种植被掩映着几幢别具一格、米色的俄罗斯风格建筑。那时,这里是文学青年向往的地方,更透着一种与丁香的气息吻合的神秘,因为《北方文学》《章回小说》的编辑部就在这里。
壹
百年沧桑的院落
故事像丁香花一样飘落
1986年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我坐摩电车去南岗上课,在车上遇见了老作家关沫南,我和他攀谈,老先生对我说:“有什么事情,可以去耀景街16号找我。”我说:“我写了篇小说,想请您看看。”
几天后,我骑自行车来到这个飘着浓郁丁香气息的院子,一打听,老先生的家就在后院一个小二楼的楼上。我冒然拜访,老先生十分热情,认真地看了我的小说,并赠送了他的小说集《雾暗霞明》的签名本。经过关老指点的小说,很快发表在《学生文艺》上,那是我第一次走进这个院子。
1931年到哈尔滨任职的前苏联总领事斯拉乌茨基的女儿斯拉乌茨卡娅的《哈尔滨 东京 莫斯科——一个苏联外交官女儿的回忆》一书中是这样描写耀景街22号的:“我们住的房子是一座老式的俄罗斯风格的独家寓所。带有大花盆的石头台阶引向领事馆的后花园,一道木板障把这个花园与领事馆的其他地方隔了开来。我们就住在这座建筑的二层,我们的楼下,是一个只在重大节日才开放的俱乐部。建筑物的半地下室里,有个台球室。领事馆下班后,这里总是聚满了人。院子里有一幢二十世纪初叶建筑风格的长条形建筑,那宽大明亮的窗户和其建筑物的风格一致呈现出不对称的排列。一畦畦栽种整齐的小花围绕着一个大花坛。一个用天竺葵组成的红五星,镶嵌在大花坛的中央。用柏油铺成的小路和汽车道,穿过修剪整齐的灌木丛,在巨大的铁门前交汇。”
贰
孕育文艺与艺术
曾经的省文联大院
耀景街22号这处院落里最早的建筑建于1902年,原本是为中东铁路管理局首任局长霍尔瓦特将军设计建造的高级住宅。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陆海军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白卫军统领高尔察克来到哈尔滨,并将这里作为自己的临时指挥部。
1924年,苏联与中华民国建立外交关系。此处为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期间进行了扩建,新建了一栋三层小楼。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2月5日,哈尔滨沦陷。苏联与日本达成协议,日本获得中东铁路,苏联承认伪满洲国,耀景街22号一度成为苏联驻伪满洲国的领事机构,该机构一直是日伪特务机关的重点监视对象。当年,现市社科联老楼的顶楼就是日本特高课监视该机构的瞭望塔,每天有专门的特务24小时监控。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后,该机构关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同年10月20日,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恢复设立。1962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后,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关闭。
1963年国家将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大院拨给黑龙江省文联使用,从此,省文联从南岗区阿什河街的原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搬迁到了这里。此后,这里聚集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文艺理论家和著名的文学编辑,我省一些文学刊物的编辑部都在这里办公。
这里曾经聚集了一大批文人,成为著名的“文联大院”,著名作家延泽民、巴波、肖英俊等都曾在此生活。巴波的女儿就是后来知名的文保人士、《城与人》的作者曾一智。2004年9月该房产被收回移交省外办,省文联和省作协迁出了这处院落。此后耀景街22号铁门封闭,空旷荒芜,一些与这里有关系的人,写了很多文章回忆这处传奇的院落。
叁
欧陆风情浓郁
影视剧的取景地
20世纪80年代,我的朋友赵光远调入黑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担任秘书长,办公地点就是进院左拐的二楼,整个走廊都是书架和书。我那时年轻,时间充裕,没事就到他的办公室谈艺术。
赵光远在这里写了电视片《太阳岛风情》、政论片《历史不再等待》;电影剧本《西伯利亚野狼》《通往莫斯科的秘密交通线》等。赵光远每天用八开稿纸写作,每个字都像一个立起来的大麻将。后来,剧本《马迭尔旅馆的枪声》被拍成了电视剧,还获得了多项国内大奖。
近40年来,这栋百年老建筑还被《哪里是我的家》《孤注一掷》《俄德克血酒》《零下三十八度》《中俄列车大劫案》《功勋》《情人结》《悬崖》《夜幕下的哈尔滨》《马迭尔宾馆的枪声》《浴火危城》等多个影视剧组作为拍摄影视剧的现场。
我在这里参演过好几部电视剧。在姜凯阳导演的《哈尔滨往事风雷动》中,文联主楼地下室成了伪满洲国的监狱,我出演了一位日本鞋店的老板,在这里打人和被人打。姜凯阳导演还在这里拍过电视剧《零下三十八度》,他骨子里有着哈尔滨人血浓于水的地气感。邓迎海导演拍电视剧《浴火危城》时,在主楼的老房子,我出演了一位1910年间哈尔滨的账房先生,与香港明星温兆伦演对手戏,一连拍了三天,还粘了胡子、戴了辫子。得益于地气,在这里我圆满完成了拍摄任务。
大院旁边是省文联的家属楼,院子里曾住过写过《钢铁巨人》的作家程树榛、写过《云雀》《猎寇记》《山村风雨》的作家肖英俊、写过《赵尚志》的作家王忠瑜、写过《伐木人传》的作家屈兴岐、写过《大甸风云》的作家陈碧芳、符钟涛等文学界名人。
耀景街22号是一处幽深的院落,围墙里的植被茂密充盈,几栋老建筑隐隐透出神秘的气息。
121年过去了,经过历史风云沧桑变幻,居住者命运坎坷,归属几易其主,耀景街22号是哈尔滨最富有戏剧性的老建筑之一,这里是一个流淌着故事的地方。
(本文图片由作者拍摄)
作者简介
申志远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小说集《亚历山大伯爵的巴扬》。文学和影视作品曾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黑龙江文艺奖、天鹅文艺奖等。
与您约稿
哈尔滨记忆专版通过寻访城市老建筑、老物件、老故地等,讲述发生在哈尔滨的老故事。如果您酷爱城市历史研究,或是相关领域专家,欢迎提供稿件。
稿件相关要求如下:1.文章字数为2500-3000字,多幅相关旧照。2.文章相关要求为:主题鲜明、史实精准、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强等。3.稿件请发送至22304430@qq.com,同时请注明姓名、个人简介(100字以内)、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