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八旬的邓香莲老人最近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我觉得,我妈这种状态跟照顾我爸有关系,她的压力太大了。”邓奶奶的儿子刘春晖说。几年前,邓奶奶的老伴儿因患高血压导致半身不遂,邓奶奶自此承担起照顾老伴儿的重任,喂饭、处理大小便、擦洗……常常老伴儿深夜的一声咳嗽就能把她惊醒,这种状态持续了一年多。前段时间,儿子带她到医院就诊,经检查,邓奶奶被诊断为轻度抑郁症。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生活中有很多照料失能老伴儿的老人,有着和邓奶奶一样难以言说的焦虑和担忧。他们的压力来源于身体、心理负担、情感负担、经济负担等各个方面。
逾四成配偶照料者
有抑郁症状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当前约有失能、半失能老人4000万余人,占老年人口的18.3%,其中有六七成失能老人是由老伴儿照料的。
已是古稀之年的关胜利连续7年照顾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伴儿,这两年,老伴儿已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现在她只能吃糊状食物了,需要用破壁机搅碎了一勺勺喂,每天喂三次饭、两次药。相比之下,照顾她上厕所、洗澡更是大难题。无奈之际,去年国庆节期间关大叔请了保姆。今年春节期间,保姆回了老家,关大叔独自一人伺候了老伴儿20多天,把腰病累犯了。
除了身体上的劳累,照顾失能老人还得承受着很大的心理负荷。关大叔常常入睡困难,他说:“一想到老伴儿的病,还有我自己的身体状况就睡不着。我现在每天靠吃安眠药,才能维持6个小时的睡眠。”
相关部门的一项追踪调查数据显示,老伴儿失能成为老年人精神健康水平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人员通过对这个群体研究发现,44%的老年配偶照料者有抑郁症状。
配偶照料者
易因经济压力而焦虑
经济上的负担更是配偶照料者抑郁情绪产生的高风险因素。
年近八旬的刘奶奶在老伴儿瘫痪后,常有一种难言的失落感。老伴儿瘫痪前,老两口常常相伴溜达。老伴儿瘫痪后,刘奶奶全职照料,老两口的收入不多,不能雇保姆。老伴儿看病还要花钱,只能向孩子们伸手。刘奶奶一向要强,现在要靠孩子们给钱过日子,她感到非常不安。
值得关注的是,在失能老人配偶照料者中,女性照顾老伴儿的情况居多。如果老两口的经济状况不好,女性照料者还面临着更多由于经济压力导致的焦虑。因他们没有退休金或者退休金很少,经济上依赖子女,就会有一种对于丧偶后自己没有收入的担心和忧虑,这也是部分失能老人配偶照料者的一个重要压力来源。
心里面累
是他们最大的感受
失能老人配偶照料者的精神压力来自多个方面,其中心里面累是他们最大的感受。2003年刘永香的老伴儿中风失能,渐渐地就开始卧床,自此刘永香生活的全部就是照顾老伴儿,至今已照顾老伴儿20年了。面对日复一日的艰辛生活,刘永香说:“这20年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一年中少有的几次‘社交’,还是有事去亲戚家,感觉已经和社会隔绝了,想想心里就委屈。”
对于很多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长期卧床存在着很大的健康隐患,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的不断加重会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压疮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易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组织溃烂坏死。数据显示,卧床病人压疮发生率高达20%-50%,甚至有的人会死于压疮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更加重了照料者的焦虑心态。
姚琴英每天的日常就是照顾中风瘫痪在床的老伴儿,她说:“每天24小时都觉得忙不过来。”这几年就羡慕别人能出门散散步,能去公园透透气。
王女士的丈夫15年前患了阿尔茨海默病,眼看着丈夫一次次忘记自己,再加上长期的照料,让她身心俱疲。发起病来的老伴儿,有时会咒骂、推搡自己,和以前判若两人。一次,她在和失忆的老伴儿争吵时摔倒骨折。这一摔,她的心理防线也随之崩塌。老伴儿刚开始患病的时候,精神上还很正常,王女士照顾老伴儿也没觉得那么难。王女士说,现在她所做的一切都难以得到良性回应,照顾失忆的老伴儿这件事也似乎没有尽头。
社会多方助力
建设长期护理保障体系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正成为一个日益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失能”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失智”是记忆力、判断力和认知等脑功能退化,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是养老照护领域的难中之难。失能、失智老人不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配偶或子女照料,还需要长期看病治疗,给家庭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老年工作者建议,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增加失能、失智老年人及家庭的幸福感,已然是社会问题。国家层面应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立法,将居家养老的失能、失智老年人,纳入社区养老范围,建档立卡管理。与此同时,长期护理保障体系建设是解决失能、失智老人及家庭照护难的有力举措,要从国家层面有序推进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的老年人长护险制度。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有一些城市将失能、失智老人纳入社区养老范围,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综合网络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