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方正剪纸穿到身上、鱼皮制成动漫人物,走进日常生活
冰城非遗 悄悄变年轻了

  漆艺创作的冰雪大世界作品。  
  鱼皮制作的动漫少女。  
  以方正剪纸为创意源泉的衍生品。
  金漆镶嵌的非遗创新作品。  
  顾客购买非遗作品。  
  石立新身着鱼皮服饰进行创作。  
  
  □本报记者 万佳 文/摄
  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大会即将在哈市举办,届时将有来自全国15个城市的非遗传承人带着项目前来“打擂”。为了迎接这批客人,这几天,黑龙江省级鱼皮画传承人石立新一直在熬夜赶制伴手礼——用鱼皮精心制作的哈尔滨大剧院剪影画。“把古老、神秘的非遗文化用年轻大众都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迎合他们的审美和需求,是非遗传承人当下最需要做的。”石立新说。
  近几年来,冰城非遗项目持续加速跑,从制作工艺创新,到非遗产品创新,从非遗项目融合,到非遗项目跨界合作,供求各方都在齐齐发力,这更是一场双向的国潮奔赴。
  卡通少女鱼皮加身
  在年轻人圈子里刷“存在感”
  鱼皮、兽皮和桦树皮是黑龙江三种特色文化,更是我省非遗文化名片。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石立新一直在关注消费市场的发展与变化,通过创意创新赋予鱼皮画更多内容。
  在石立新的工作室,她创作的《雪地观鹤》首次将冰雪绘画和鱼皮画两种非遗项目融合在一起。“这幅画用鱼鳞做鹤身,用鱼皮做鹤腿,冰雪画作为背景。”石立新说,在赫哲族鱼皮文化中,过去一般都是以单纯的黑色作为背景,整个画的基调是深色,如今将不同的绘画风格融入鱼皮画创作中,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鱼皮画源于赫哲族鱼皮服饰上镶嵌的漂亮纹饰。”石立新说,鱼皮画的材质和纹理独一无二,而现在的年轻人会根据兴趣点购买喜欢的东西,因此要在他们生活领域、圈子里找到非遗的存在感。
  苏小妹是位哈尔滨妹子,在北京经营一家潮品店铺,她很想把家乡的非遗项目与年轻人的时尚手办结合到一起。“有一天,我接到她的电话,她说想把鱼皮画设计成动漫人物绣在生活用品上。”石立新说,苏小妹的想法一下启发了她,用鱼皮做了两个动漫少女绣在帆布背包上,结果很受年轻人的喜爱。
  从今年初开始,石立新明显感觉活儿多了,鱼皮手工画的需求量猛增,几乎天天都在工作室加班。“不仅如此,社会各界来找的也多了起来,有找去上课的,有找去指导的,还有找合作的……”
  非遗技艺进校园
  传统工艺制品实用化
  今年7月,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邀请石立新作为指导老师,指导学生以传统鱼皮技艺为基础进行创业项目大赛,参赛作品《鱼皮画非遗技艺——匠心赋能乡村振兴》获得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黑龙江省金奖。
  与石立新一样,致力于非遗进高校的传承人不在少数。金漆镶嵌髹饰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夏立军就是其中一位。“有一天,一位高校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询问孩子能否过来实习。”夏立军说,最后到工作室实习的孩子一共有18人,都是十七八岁的年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经过六周的学习实践,大部分孩子都掌握了金漆镶嵌工艺的基本技法。每年来实习的学生中,夏立军都能发现几个悟性特别高、肯钻研的好苗子。
  “前几天这批孩子毕业典礼邀请我去参加,我一到现场,这些孩子都围上来抱着我。”夏立军说,这件事让他感受到年轻人对传统技艺、非遗的渴望。“这是一场双向的奔赴,传承人能够把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年轻人能够学习到傍身的技能。”
  如今,几乎我省所有的高校艺术类、设计类专业都有漆专业或漆方向,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或了解漆画。民间也有很多漆工艺工作室。“黑龙江非遗人才和技能梯队日渐形成,尤其漆画水平已经跻身全国前三。”夏立军说。穿戴到身上
  方正剪纸走上时尚之路
  在蓝白相间的羊绒围巾上,印有洁白的雪花和飞驰的雪娃,剪纸透视感凸显。这款作品的创意来源于方正剪纸国家级剪纸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倪秀梅的剪纸作品《雪精灵》冰嘟嘟、雪嘟嘟系列。倪秀梅把剪纸创意衍生品走出一条时尚设计之路,“我用雪孩子有趣的动作形象来表达黑龙江独特的地域特点,让冰雪文化、剪纸艺术通过衍生品传播到大江南北。”
  倪秀梅和多家文创公司以不同方式进行合作,把只能贴在窗棂上的窗花剪纸制作成生活用品,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又走进人们生活中。“像几千元到几十元不等的羊绒围巾、桑蚕丝丝巾,还有T恤、马克杯、靠枕、袜子等。”倪秀梅说,文创产品需要不断地探索挖掘,更需要对市场有巨大的洞察力。
  “手工技艺变成文化创意的衍生品,是否能进行经济营销,是所有手艺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倪秀梅说,从手工技艺到创作原创到文创产品,这是一个大的跨越,希望形成的衍生品能让人们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非遗新国潮
  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目前,国家对非遗项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鼓励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企业开拓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哈尔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部主任王镝说。
  哈尔滨创意设计中心副主任、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闫实认为,现在的非遗传承人对新的理念和新的方式接受能力都很高,积极寻找出路。“非遗创新应该两条腿走路,探索不同层次的消费市场。非遗创意产品实现批量化生产的同时,再同时进行高端私人定制。”闫实说。
  “非遗发展要见人,见物,见生活,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艺术作品才有生命力,才能一直活下去。”王镝说,非遗产业正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年轻人对这些国粹都很认可,新国潮正在兴起。
  链接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非遗项目278项,其中包括方正剪纸、五常东北大鼓、龙江皮影戏、麦秸工艺、老汤精配方和老王麻子膏药的国家级项目6项,桦树皮画、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金漆镶嵌制作技艺等省级项目112项,鱼皮画、刻陶手工技艺、龙头风筝制作技艺、青丝秀等市级项目160个,非遗传承人252人。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