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道外中华巴洛克宣传短片获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提名
本土影视团队讲述哈尔滨故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万佳
  第二届中国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就要开幕了。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师徐龙稷作为导演带领团队拍摄的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形象宣传片《气贯中西·中华巴洛克》成功入围电影节短片竞技单元。在这部5分钟的视频中,创作团队以一个少女在松光电影院观影为引子,随着胶片的滚动,少女在哈尔滨的旧日时光中穿梭。正如短片中写道:这里是哈尔滨的时光影院,放映着城市的百年气韵。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的宗旨,同样,这也是徐龙稷导演团队的心声。“我们要运用电影短片的形式,讲好哈尔滨故事,传播好哈尔滨声音,把哈尔滨百年文脉用唯美的方式展示给世人。”他说。
  中华巴洛克5分钟短片
  300个演员参与创作
  拍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徐龙稷和他的拍摄团队不是第一个,却是最用心的一个。
  “这部5分钟短片拍摄于夏天,前后一共动用了300个演员。”徐龙稷说,“我们这部片子的时间和空间跨越比较大,除了年代戏以外还要在夏天拍摄冬景。之所以投入如此多的人力和物力,甚至不计成本,目的就是为了拍出有质感、有灵魂的中华巴洛克。”
  徐龙稷说,“拍摄之前的策划阶段,团队走了无数遍中华巴洛克街区,从各个角度观察它的光影变化,甚至最小胡同的名字都清清楚楚地记得。最后我和我的团队决定以一个人物为主线,以人物在景区内拍摄为呈现形式,以快门为线索,让主人公带领观众在各个不同时代和场景中穿越,从而完成一个串联的过程。”
  剧组拍摄前,前期的筹备阶段至关重要。“以《气贯中西·中华巴洛克》这部片子来说,在这部5分钟的短片里面,我们设计了200个左右的分镜头。”徐龙稷说,制作分镜头脚本时,细致到每一帧每一秒都要提前设计好,包括这场戏里面涉及到的镜头调度,每场戏需要配合什么样的灯光、道具、服装、演员调度。拿演员来说,这部片子里面出镜的300个演员中,既有普通的群演,也有特型演员。可能在这部片子最后的呈现中只有一个2秒街舞的镜头,但这里面会有几十个演员出镜。
  “当时拍摄时间是5月末,为了拍摄雪景的镜头,我们在街区内用了三吨硫酸镁,人工打造还原了雪景中的中华巴洛克。”徐龙稷说,为了去还原、去表现老哈尔滨的韵味,团队又在现场制作、搭建了很多复古造型的场景。
  “这部影片的拍摄时间只有三天的时间,为了节省预算,通告单里卡的时间节点非常紧凑,团队每天的工作时长达到20小时。”徐龙稷说。
  《气贯中西·中华巴洛克》经过紧张的后期制作推出后,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在获得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提名之前,这部片子就获得了国内旅游类宣传片的最高奖项——第十五届中国旅游电视周最佳宣传片奖。
  深挖本地特色
  专业流程拍摄精良作品
  徐龙稷是哈尔滨本土培养出来的高层次影视人才,他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5年攻读完硕士后留校任教。
  作为导演,徐龙稷积累的经验是从拍摄毕业季短片开始的。“因为这类短片更青春一些,也是我比较熟悉的领域,拍摄起来也更容易引人共鸣。”徐龙稷说,在研究生期间,他拍摄的微电影《偷不走》获得大学生国际电影节一等奖。对于初涉电影拍摄的团队来说,这无疑给了他们很大的鼓励和自信。从哈师大毕业季短片《青春不散场》到微电影《江湖幻影》等,团队实践了偏先锋类等各种形式,也在第三届西北国际微电影节中斩获了最佳创意奖。
  在徐龙稷的工作室内,拍摄团队是按照一线影视工业流程操作的,包含制片组、美术组、摄影组、灯光组、服装组、剪辑、调色等,各个部门分工明确、环环相扣。
  2017年,徐龙稷在杭州跟随当地影视一线拍摄团队工作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让他对国内一线影视工业流程有了深入了解,并由此迅速成长起来。“我学到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影视制作工业流程,并决定把这种模式带回哈尔滨。”
  徐龙稷说,影视制作工业流程的目的就是让各个拍摄环节职业化、专业化。最早拍片的时候,徐龙稷身兼数职,既是编剧、导演、制片,又是摄影、剪辑。如今,团队逐渐成长起来,徐龙稷只集中管理最核心的内容,把任务分配到具体个人,既提高了效率,更能让团队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得到最好的锻炼、最优的成长。
  “我的团队20多人的核心成员中,大部分是在读的本科生、硕士生,前后有7届学生在团队中,他们在实践学习中不仅提升了专业水平,自身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徐龙稷说。
  “经过短短几年的实践与磨练,我们本土的专业剧组人才逐渐培养出来。”徐龙稷说,“我目前最大的成就和资本不是拍了多少片,而是亲手培养起来的核心团队具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聚焦小人物凸显大时代
  讲好哈尔滨故事
  一个好的影视作品一定要会讲故事,以小事件、小人物为切口,通过讲故事来体现一个地域甚至整个国家的时代风貌。徐龙稷拍摄团队秉承着这样的拍摄原则,打磨每一部片子的精神内核,讲好每一个家乡故事。
  2021年,徐龙稷拍摄的微电影《凉夏未央》获得第九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乡村振兴单元最佳作品”。这个电影节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是微电影行业的最高奖项。“这部片子在五常拍摄,我们通过年轻大学生回乡当村官、创业,与老一代人之间的矛盾、碰撞,讲述在治理江河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徐龙稷说,把主旋律的内容通过贴近百姓、人性化的东西表现出来,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团队拍摄的廉洁文化微电影《风筝》,获得由黑龙江省政法委、黑龙江省文联联合主办的全省微电影作品最佳作品,并在省纪委监委网站、省教育厅网站、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展播,同时报送中央政法委、中纪委参加全国评比。
  2019年,徐龙稷为黑龙江省军区拍摄的征兵宣传片《明日英雄》,在全国各省报送的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最后被选为2019年中央军委全国征兵宣传片。眼下,徐龙稷与团队正在抓紧制作鸡东县文旅片。徐龙稷说,“我在这次的拍摄中,会通过四个四五十岁的中年大叔组成的小乐队‘边城兄弟’为线索,表现县城爱乐的热情。”
  今年,徐龙稷作为第25届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在全省进行巡讲。“我演讲的主题是影视传播和文化自信。”徐龙稷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徐龙稷和团队正在努力创作越来越多能够真正代表本土文化的片子。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