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看看其中有你吗?
60后、70后、80后、90后都在为啥愁

王主任正在接待患者。

患者正在做检查。

80后的许医生

90后的梁医生

70后的黄主任

  □隋欣
  陈阳
  张倩宁
  本报记者
  徐日明
  9月22日,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成立70周年。70年,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护卫着哈尔滨人民的精神心理卫生健康,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倾听着市民的心事,解开市民的心结,让一次又一次的烦恼成为过去,让一个又一个的心锁得以解开,也让一个又一个紧锁的眉头得以舒展。
  然而,不同年代的人情结是不同的,他们的烦恼也是不一样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知愁的70前,“隐忍”的70后,“狂卷”的80后,还有“较劲”的90后……哈一专科的医生们根据不同的特点在为他们化解着心事。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成立70周年在即,记者走近不同年龄段的医生,采访在他们眼中不同年代的人的烦恼。
  60年代以前的人
  “不知道愁的一代”
  患者九成是重患

  “你知道吗?这曾经是我的心愿。”18日,记者在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三病房采访的时候,该科主任王怀政教授指着刚刚来求诊的一名患者的背影说。王教授说,在他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大家对精神卫生的认识还非常有限,所有患者都是突然发病被家人、同事、邻居甚至是民警送到医院来的,而且即使是送医,也要尽可能选一个行人或是熟人少的时间,比如晚上或是吃饭时间,因为在当时,病耻感相当严重,谁也不愿意被说自己家有一个精神疾病的患者。

王主任说:“如果患者能够早一点自行就诊,治疗或许会相对简单,但遗憾的是他们都拖到很严重时才来就诊,在当时,患者自主就诊只是我们精神科医生的一个心愿。”王教授回忆,他刚上班的时候,病房里90%以上的病人都是精神分裂症的重患,余下10%的轻患只是相对的,大多是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治疗也都采用生物性治疗,也就是用药物在治疗。

“当时极少出现心理问题,且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也极少得到重视。”同为60后的王教授表示,精神类疾病除了遗传因素外,多来自于社会的压力,这个压力来自于生活水平和认知能力,当时的生活水平与现在相比要低,对社会的认识也相对少,可以接触到的人以及可以追求的新鲜事物相当有限,视野中的人生活水平相差无几,没什么可愁的,所以当时心理疾病的患者少之又少,这是社会发展的局限。

“现在患者多是自行来就医的,每月遇不到几个重患。”王怀政说:“这在37年前是不可想像的,多年以来,大家不断地努力,让更多的人能对精神卫生有所了解,能够主动就医,让更多的疾病可以在早期干预,而这也正是我们一专科一代又一代的医护努力并期待的。”

70年代的人
  “他们是隐忍的一代”
  心病多在“忍”
  45岁至55岁是各类疾病较为高发的年龄段,倒不是说这个年纪比老人脆弱,而是原本不太年轻了,但是他们自己却觉得自己还可以,该病房里的C女士就卡在这个年龄段。工作中她是一个好同事,团队的错误她都扛下来,领导批评她忍了;在娘家是个好姐姐,父母和妹妹的事情她都管,丈夫不满她忍了。在忍耐了太久之后,她发现自己的生活其实很糟糕,忍耐并没有换来所谓的“大局”,于是C女士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经诊断为抑郁。
  “现在病房里有74个患者,大约有一半患者的年纪集中在45岁至55岁,按年纪来算,大家都是70后吧。”该院九病房主任黄滨滨说。
  同为70后,黄主任结合自身以及20余年的临床经验对“70后”做出一个评价,那就是“隐忍”,在单位尽量承担更多,在家里不会反抗父母,对朋友能帮就帮,面对事情的时候先想大局……而一味的忍耐,也让一些人到了极限。黄主任认为,因为人的情绪总要有进有出,这个年代的多数人都是有一个“担当”情怀的,在遇到困难或是不公的时候,相当一部分人就这样隐忍下来,可是忍耐并不代表负面情绪的消失,长时间的负面情绪无法释放,就可能会导致一些精神类疾病的发生,症状多以抑郁和焦虑为主。
  “就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看,父母年纪大了,原生家庭需要得到更多的照顾;子女刚刚进入社会正在吃力,也需要更多的帮助,这个时候的我们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爱护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显得更加重要。”黄主任说。
  80年代的人

“竞争的第一代”

心病多在“卷”

  每个时代的心境都是有区别的,相对于隐忍的70后,身为80后的L女士就显得比较自我了,不久前她在与丈夫吵架的时候把家里的东西砸了,之后觉得自己心理可能出现了问题而主动就医。
  同为80后,该院一病房主治医师许冰岚对L女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她对包括自己在内的80后的评价就是“卷”。L女士有稳定的工作,这是她努力的结果,因为80后赶上了毕业不分配,所以为了脱颖而出,L女士毕业即考研,稳定的工作就这样“卷”出来了;为了在工作岗位争得一席之地,L女士婚后数年也没生小孩,每天加班工作,工作业绩始终靠前,良好的事业也就这样“卷”出来了;在生完小孩后,L女士再一次感到了危机,因为比自己年轻的博士已经出现在身边了,为了保住现有的成绩,L女士再一次“卷”了起来,又开始了考博,终于因为孩子长时间无人照顾而频繁与丈夫吵架,这一次最凶,把家里的东西砸了不少。
  “L女士砸的东西很有意思,家里的电视、电脑、冰箱都没砸,砸的都是一些小物件,有一些甚至是她原本就不太喜欢的小东西,这也特别符合80后的特点,那就是务实和节省。她很清楚,自己砸碎的所有东西都要用自己的钱买回来,所以即使是砸东西也是相对负责任的。”许医生说。
  “34岁至43岁的患者都是80后,这个年龄段的人思维相对成熟,身体也健康,原本应该极少出现在病房里,但事实上这个年龄段也占有一定的比率,究其原因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病来自于‘卷’及‘负责任’,他们的父母已经开始衰老,孩子还小,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一个或两个孩子,不断的努力让他们得以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让他们开始感到了疲惫。”许医生说。
  90年代的人

“看到更多世界的一代”

心病多在“比”

“80后是竞争的一代,00后是洒脱的一代,而90后就夹在中间了。如果说时代特点,他们是看到世界的第一批人,原本这个年纪的人正值青春,是完全不应该同现在病房里的,但事实上还有偶尔可见,他们的原因就是在‘比’”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90后医生梁钧松说。
  “你看我这个同学,原本在上学的时候不如我的,她竟然也嫁了……”病房里的一名30岁的女患将自己的心事合盘拖给了梁医生:W姑娘家庭相对优越,但是学习能力一般,屡次考公失败,在朋友圈里看到原先的朋友事业逐步发展,开始她还能和大家一起晒旅游、晒美食,但随着大家的发展,开始在朋友圈里晒工作、晒成绩、晒伴侣,有的还在晒娃,W姑娘越来越觉得心理不是滋味。
  梁医生表示,90后是第一批熟练使用微信等社交软件的人,因为社会交往突然增大,90后成了第一批看到世界那么大的人。以往70后、80后在大学毕业之后就比较再难交流,而90后因为“朋友圈”不仅能随时看到大学同学,就连小学、幼儿园的同学也随时可以加进来。因为沟通无比顺畅,“比较”的心理就暗暗出现了,看得多、了解得多,可是得到的毕竟只能是现实,于是在90后极少的精神科患者群中,症状多以焦虑为主。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