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报专访《弦之爱》项目人、艺术总监齐滨英
把描写哈尔滨的纪录片推向全世界
  纪录片中的薛苏里。
  齐滨英(右一)参与纪录片制作。
  齐滨英与已故的爱丽丝·勋菲尔德(右)。
  □本报记者 申志远 于秋莹 文/摄
  随着第36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落下帷幕,历时6年、跟拍4年的大型纪录片《弦之爱》也终于杀青。大型纪录片《弦之爱》真实地记录了哈尔滨市荣誉市民、著名华裔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勋菲尔德国际音乐协会主席薛苏里和老师勋菲尔德跨越世界的友谊,讲述了赛事引入者薛苏里和老师勋菲尔德的传奇故事。《弦之爱》的项目人、艺术总监齐滨英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通过《弦之爱》这部纪录片,我希望让这座‘音乐之城’洋溢着的大爱被世界‘听见’。”
  《弦之爱》讲述勋菲尔德姐妹
  和薛苏里的音乐故事
  爱丽丝·勋菲尔德和爱伦诺·勋菲尔德姐妹是中美建交后最早访问中国的国际知名音乐家,她们也是最早向中国学生敞开“世界音乐之门”的引路人,先后资助了100多位中国艺术家留学深造。爱丽丝·勋菲尔德还捐出姐妹俩的毕生积蓄成立基金会,创办了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
  大型纪录片《弦之爱》讲述了勋菲尔德姐妹与薛苏里由音乐牵起的跨越东西方文化、种族、年龄、不同的人文环境生活背景结识的大爱,以及音乐之城对勋菲尔德的弦乐艺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赓续和传承。影片不仅记录下薛苏里与恩师勋菲尔德来哈参加“哈夏”的精彩画面,还有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永久落户哈尔滨、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成员、当选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董事会成员等重要节点和历史瞬间。
  《弦之爱》项目人齐滨英
  是哈尔滨人,与薛苏里是校友
  作为《弦之爱》的艺术总监和项目人,齐滨英告诉记者,大型纪录片《弦之爱》历时6年,跟踪拍摄4年,拍摄累积素材上千个小时,足迹横跨多个国家,访谈了与之相关的近百位中外音乐人。“《弦之爱》在本届‘哈夏’期间正式杀青,最终会剪成90分钟的电影,将在全世界上映。”齐滨英透露,她是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第一届舞蹈专业的学生,与薛苏里是校友。没曾想,几十年后,两个哈尔滨人相逢于纪录片《弦之爱》中。
  齐滨英在哈尔滨出生长大,曾学习芭蕾舞,并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一名职业舞蹈演员。在看了美国电影《乱世佳人》后,她被导演以电影的形式呈现小说所感动,激发了对电影的兴趣。
  齐滨英的电影生涯始于1987年,当时她在一部短片里当助理导演,之后调入龙江电影制片厂做编剧,作品包括电影《鹤童》、电视剧《庄稼院里年轻人》等。1990年起,齐滨英从事导演工作,编写并制作了获奖电影《回家的鹤》,剧本在乌克兰阿泰克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获得浪漫创作奖。从1998年至今,齐滨英编剧制作了电视剧200多集,还曾创作《我们一家》《爱的瞬间》等电影剧本,她编剧的电视剧《走进高一》获得了飞天奖。2010年,齐滨英担任编剧的电视剧《冤家亲家》再次引起轰动。
  纪录片用镜头记录
  弦乐艺术在冰城的赓续传承
  齐滨英表示,勋菲尔德国际音乐协会主席薛苏里对家乡哈尔滨有很深的感情。1986年,在美国学习期间,薛苏里多次与老师勋菲尔德和同学们提起家乡哈尔滨,并希望能带着老师勋菲尔德回到家乡哈尔滨,感受这里浓厚的音乐氛围。2013年,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首次在中国香港成功举办,在2014年,薛苏里向老师提出想把这项比赛引进哈尔滨。
  在《弦之爱》中,很多画面都让齐滨英印象深刻。“每次看到勋菲尔德临终时与薛苏里无言的话别,都让我禁不住流泪。在勋菲尔德逝世后,薛苏里组织勋菲尔德全世界的学生们为其举办追思会的动人场景,2018年哈尔滨日报社在中央大街举办薛苏里带着百名小提琴手快闪的壮观场面以及薛苏里回访母校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情景,我都历历在目。”
  齐滨英说,今年她回哈尔滨就是为了拍摄小提琴家爱丽丝·勋菲尔德与大提琴家爱伦诺·勋菲尔德姐妹雕像的揭幕仪式。“这座由俄罗斯顶级艺术家、俄罗斯美术家协会主席安德烈·科瓦利丘克设计完成的精美雕塑与晶莹剔透的冰块造型音乐厅交相辉映,成为哈尔滨音乐文化的新地标。这座雕像的落成是对两位传奇音乐家无私奉献精神的颂扬,也寄托了哈尔滨人民对勋菲尔德姐妹的深情怀念。”
  在哈尔滨音乐厅广场,薛苏里站在老师的雕像前,默默仰视……镜头就停留在这里,纪录片《弦之爱》杀青!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