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青葱岁月”的“三学”印记

□王宝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初中生和高中生都参加过“三学”,即学工、学农和学军,让学生走进社会,经风雨、见世面,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当时,我是哈铁一中(现黑龙江省实验中学)的学生,也有幸参加了“三学”,当年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
  1969年暑假,我们到哈尔滨机务段(以下简称“哈机”)参加学工劳动,为期15天。哈机有两个机车库,一个叫南库,另一个叫北库。我们的劳动地点在北库,又称检修车间。机车库是一座老建筑,远看像手风琴,鸟瞰像扇子。一条条伸向库内的轨道像扇骨,机车转盘像扇轴。转盘供出入库机车调头使用,又称转车桥。那时,一面坡、横道河子等车站都有机车库,但与哈机的机车库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
  机车库内机器声轰鸣,烟雾缭绕,闪烁的电弧映红工人的面孔。面对火热的劳动场面,我们既新奇又兴奋。第一天,一位师傅带我们熟悉环境,要求横过线路要“一停、二看、三通过”,防止机车轧人;女生进库,必须把辫子盘在帽子里,防止被卷入机器;还给每名同学发一套毛巾、肥皂、套袖和手套。刚开始劳动时,我们会给师傅递工具,几天过后便学会了卸(拧)螺丝,取送零件,给新部件注油等,忙碌一天,衣服上、脸上都沾满油污,受到了工人师傅的称赞。
  带我们的师傅姓赵,30多岁,个头不高,长得很结实。他家住在双城县,毕业于绥化司机学校。我问他为啥不开火车?他说:“当司炉抡铁锹,修火车抡大锤,都一样。”赵师傅待人随和,干活时,边干边讲解蒸汽机
  的工作原理。有一次,他问我的理想是什么?我说开火车。他说那不行,你要研究电力机车。一天刚要下班,因一台机车急于出库,需临时加班检修。赵师傅和几位师傅闻听二话没说,立刻换上工作服忙活起来,一直干到半夜。那天晚上赵师傅没回家,次日又正常上班工作。
  每当有修好的机车出库,我们和师傅都要欢送。出库时,大车(正司机)一边踩响汽笛,一边挥手致意。车轮缓缓转动,在转车桥调头后,汽笛长鸣,机车踏上新的征程。通过劳动,我们学到了工人师傅的好思想、好作风,为日后成为铁路工人奠定了基础。
  1970年秋天,我们到双城县幸福公社赵家窝棚参加扒苞米劳动。劳动时间10天,由老师带队。我们身背行李在安西站下火车,生产队派了两辆马车接站。男生坐一辆,女生坐一辆,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男生住在大队部,睡大通铺;女生住在农家,睡火炕。生产队安排两位大婶给我们做饭,我们学生这头抽出三名女生帮厨。伙食一日三餐高粱米芸豆饭、土豆白菜炖粉条。还烙过一次油饼、蒸过一次年糕改善生活。
  扒苞米在生产队是妇女们干的活,比较简单。头一天队里派人把苞米秆撂倒,次日我们进地扒苞米棒子。大队妇女队长给我们打样,把一根钎子系在右手中指上,掰下苞米棒,用钎子扒皮后分堆集中,我们一学就会。扒苞米虽然简单,但在地里忙活一天下来,人人都累得腰酸腿疼,感受到了农业劳动的辛劳。
  在那个年代,劳动之余,老师还请生产队书记作“忆苦思甜”报告,讲旧社会地主怎么剥削农民。会前先吃“忆苦饭”,营造悲痛的气氛,生产队特意给我们做了一锅“忆苦饭”——胡萝卜
  缨子掺豆面做成饭,里面只撒了几把盐。开饭前男女同学齐唱“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没等“忆苦饭”上桌,女同学们的眼圈就红了。
  1970年寒假,学校为培训班干部,组织班干部去玉泉搞一次军训——野营拉练。自带行李,军训时间是四天三宿,在玉泉铁路小学教室住宿。我作为副班长,参加了那次军训。
  我们身着草绿色棉衣,身背行李,肩扛木枪,乘坐火车奔赴玉泉。一下火车,但见群山银装素裹,旷野白雪皑皑,好一派北国风光。老师在站台上点名后,我们列队走向玉泉铁路小学。
  玉泉铁路小学坐落在北山脚下,当时学生们放寒假了,我们住教室,15人一间,晚上就睡在用课桌搭成的铺位上。每次用餐分两批去站前国营饭店,主食有馒头、糖烧饼,菜有炖豆腐、萝卜汤。最后学校与饭店结账,我们只交粮票不交钱。
  一位解放军排长给我们当教官。60人被分成4个排,身体强壮的被选进尖刀排。一名会吹小号的同学当“司号员”。室内训练科目有军事常识、战地急救等;室外训练科目有队列训练、夜间紧急集合、越野急行军等。清晨,我们在舒缓的起床号声中起床、出操;夜间在悠长的熄灯号声中入睡。
  解放军排长待人热情,军训期间按实战要求教我们整理内务,要求睡前衣裤、鞋帽有序摆放,还教我们系绑腿和捆行李。行李要捆成三横两竖,留出的背带不松不紧。经过反复练习,我们都能捆出合格的行李。第二天午夜,我们被一阵紧急集合号声惊醒,慌忙起床穿衣、捆行李。由于电源已被切
  断,大家难免手忙脚乱。不一会儿,同学手提木枪、身背行李跑到操场集合,互相一看洋相百出,有的戴错了帽子,有的系错了扣子,还有两名同学的行李散了……
  军训第三天是越野急行军。早饭后,我们身背行李、肩扛木枪出发。尖刀排举着红旗走在前列,威武、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回荡在北山上空。山区气候多变,我们走进一片白桦林时,天空飘起鹅毛大雪,飞雪中的白桦树亭亭玉立,静谧的白桦林呈现出迷人的景色。飞雪扑打着我们的脸颊,落在我们的头顶和行李上,大家几乎变成了雪人。此刻,我们的双腿好像灌了铅似的,身上的行李越发沉重,一些体弱的同学几乎走不动了。尖刀排的同学便跑过来,帮助体弱的同学背行李,大家顶风冒雪,互相搀扶着前进。
  玉泉滑雪场北坡山势平缓,而南坡却十分陡峭。走到南坡山脚下,队伍停止前进,疲惫不堪的同学们坐在行李上喘息。不一会儿,传来登山命令,我们立即背上行李,端起木枪继续往上爬。突然,嘹亮的冲锋号声响起,同学们像猛虎一样冲向主峰。尖刀排高擎红旗冲在最前面,各排同学紧随其后,此起彼伏的喊杀声震荡山谷。20分钟后同学们冲上了主峰,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
  通过参加“三学”活动,使我们开阔了视野,经受了锻炼,学到了课堂上、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时间虽短暂,思想却有飞跃,有益于成长,这是今天的学生们体会不到的。对于我们而言,曾经的“三学”经历,像一列满载劳动果实的列车,永远行驶在记忆深处。
  与您约稿
  本版以呈现哈尔滨风情风貌、展现哈尔滨特质魅力、传承哈尔滨城市温度为主,以随笔、散文、杂感等不同文体,对文化多元、风貌独特、底蕴深厚的哈尔滨,作出形象、深刻、诚挚的解读。力求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民间记录,打捞、梳理出这座城市的记忆碎片和人文脉络。
  稿件字数1000-3000字,可配发若干老照片,并请注明姓名及联系方式,发至邮箱22354430@qq.com即可。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