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古代官员们退休后,都在干什么?
■有人归隐山林淡泊明志,有人游山玩水陶冶情操 ■还有的因“退休金”太低,靠“二次创业”养家糊口

  唐代郭子仪70多岁仍战功显赫。  
  明代徐泰时退休后潜心建造园林。
  □孟园
  南京博物院收藏着一组明代中晚期浙江籍官员的“证件照”。其中一位名为刘博渊的官员有这样的经历:50岁时办理提前退休,可能心情太过舒畅,在家又活了53年,直到103岁才去世。“证件照”中,这位刘姓官员露出狡黠的微笑,十分灵动,甚至还有些可爱。看了他的经历后,一些网友们打趣:“简直是我的理想生活”。其实,古人想要开启高质量的退休生活,第一步是要获得退休资格。
  古代制度规定
  官员一般到七十岁才能退休
  古人言辞讲究,“退休”一词也有很多种说法,比如“致仕”“乞骸骨”“告归”“致事”“致政”“告奉养”“请老”这类词语。古代的官员多少岁才能退休呢?《礼记·曲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因此,古代官员要到七十岁才能退休。古人的平均寿命本来就很短,古人中能够活到七十岁少之又少,因此这样的制度规定实际就相当于让古代官员们在岗位上工作一辈子了。
  制度规定是一回事,实践又是另一回事。翻看官员们的履历,能够发现有大批官员都没有在七十岁准时退休,其中一些官员年纪达到七十岁却没能退休。古代年满七十的官员,如果口齿清晰,看着不太衰老的,仍然有被继续留用的可能。新旧《唐书》记载,唐代相当多的官员年过七十后仍然受到重用,如唐太宗时的虞世南、唐高宗时的许敬宗、唐玄宗时的杨慎矜、唐代宗时的郭子仪、唐宪宗时的杜佑等。
  明代官员的退休年纪发生改变,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将退休年纪调整至六十岁。后来,明代的退休年纪又被调整为“京官文官年七十,地方官六十五,武官年六十”。清代官员遵照的原则大体上还是七十致仕。
  因特殊原因
  一些官员可以申请提前退休
  还有一类官员,没到七十岁就因特殊原因提前退休的官员。古人退休制度有一定弹性,并不是所有人都要熬到白发苍苍才能离开官场。他们还有一个途径可以告别官场——提前致仕,也就是提前申请退休。官员申请提前退休的原因很多,既有自身能力不够、识趣提前退出的,也有厌恶官场、在利益斗争中失败而被迫退休的;还有要回家侍奉父母、或是自身有疾病实在不能胜任的。
  提前退休的官员中,有一部分官员确实是自身患有疾病,想提前返乡安度晚年。如明代礼部尚书冯琦(1559-1603年),因患病,连上“十六疏乞休”,但是最后皇帝还是没能准许他的请求。对这部分官员来说,他们固然应为受到皇帝的重视而感到荣幸,但是失去自由的滋味也着实有些无奈。不过,对大部分普通官员来说,主动申请提前致仕,获得批准的概率是很高的。在很多朝代,皇帝还会对提前致仕的人员予以奖励。这是因为,官员如果选择提前致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朝廷冗官的情况。同时,提前致仕也相当于让贤,留出位子给更年轻的人才。
  唐代初年兵部尚书李靖,因腿脚不便无法料理军政事务,申请提前退休。唐太宗读完李靖的奏疏后,对他十分赞赏地说:“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而能知足者甚少。世人不论贤愚,多不能自知,才虽不堪也强要当官,身已老疾而仍想任职,绝不放弃权位。公能知大体,深足可嘉!”
  不愿留在京城
  多数官员退休后会返回原籍
  从历史记载来看,绝大多数官员会在退休后返回原籍。“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回归故土在中国人传统意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退休有个同义词叫“乞骸骨”,意思就是请求皇帝使自己骸骨归葬故乡,足见古人对故乡的依恋。
  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回到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此时他已年逾八十,面对家乡的种种变化,他感慨万千,写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等脍炙人口的名句。官员之所以在退休后不选择留在继续京城,除了“长安大,居不易”,在大城市生活不易维持外,还有那份对故乡、亲人深深的依恋。
  脱离官场、回到家乡后,官员们步入了新的人生轨迹。总的来看,高级官员在退休后,生活比较有保障;而中下层官员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往往为生活所累。
  一些官员俸禄低
  “退休金”只能拿一半或更低
  官员们退休金的多少与当时的经济状况、官员自身的社会能力都有关系。一些官员能够在退休后拿到全俸,一些官员则只能拿到半俸,甚至更低。
  汉代,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后,只能够拿到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汉平帝元始元年,诏令“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叁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由于粮食运输困难,汉代的俸禄并非都是实物,官府会将谷米折成钱币发放给官员。东汉,退休金稍微有所提高一些,既给予钱币,又发放禄米。唐代的俸禄主要是米或田两种形式,制度规定五品以上致仕的文武官员,待遇是在职时俸禄的一半。对于有功之臣,皇帝会特别准许他们享受全俸。有趣的是,金代有勒令退休的制度,这种制度专门针对年老体衰但不愿意退休的官员群体。一旦被勒令退休,就不能享有薪俸。
  明代,官员基本没有退休俸禄。不过,统治者会给予按照礼法退休的官员较好的政治待遇。到了清代,退休官员的待遇分全俸、半俸、不食俸三种,但总体经济待遇比明代好了许多。
  退休后的生活
  有人因生活清贫“二次创业”
  退休是人生道路中重要的转折点,选择的道路不同,官员退休生活的幸福感也不太一样。那么,古人怎么度过他们的退休生活?退休之后,部分官员往往会选择隐居避世,最典型的是陶渊明。陶渊明先后做过五次官,后因官场腐败、仕途险恶,决定回乡。归隐后,他曾写下许多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诗中流露其出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但是,由于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陶渊明退休生活十分清苦。
  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毅然辞去官职。但是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爆发,他不能回家,只能携家眷入川,暂时栖身于茅草屋内。大雨过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从居住环境看,他的日子也过的十分清贫。
  由于部分中下层官员退休后没有保障,他们不得不开始寻觅一份新工作,“二次创业”养活自己和家人。退休的官员大部分是饱读诗书的文人,文字表达能力出众,他们就利用自己的学识,赚取生活补贴。例如明代以后墓志流行,很多文人开始撰写墓志,获得“润笔”之费。还有一些官员选择投身商业,如明嘉靖时期的官员沈汉因上疏被罢归,回到家乡后,便投身商业,家业大兴。还有一些退休官员会回乡办教育,许多人回乡后选择做一名私塾教师,既可以服务乡里,还可以获得一定补贴。
  部分官员退休后
  会开启丰富多彩的新生活
  明代的袁宏道(1568-1610年)为官时已是中年,做了一年吴县县令后,袁宏道觉得这份工作太过辛苦,于是第二年就申请退休。脱离官场之后,他游遍东南山水寺观,著有《解脱集》等。从袁宏道的游记中,更多看到的是他充满冒险主义的旅游精神。
  生活比较富足的官员还会选择在退休后建造园林,如明代的徐泰时。徐泰时退休后,就回到苏州阊门外下塘花步里潜心修建园林,园林中每一处山石、假山、盆景,都经过精心地布设。这位徐泰时就是如今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留园的最初造主。
  退休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抱负,一部分退休的官员仍然希望能够通过文学来立志、立身、立家,如司马光。他因与王安石不和选择提前致仕,退居洛阳。退休后,他利用闲暇时间,完成了《资治通鉴》的写作。再如欧阳修,致仕之后著有《归田录》,在书中记录宋朝君臣的轶事及当时的典章制度、人情物理。
  除了上述这些,古人还会在退休后积极参与地方上的赈灾、修桥修路等公益活动。总得来看,古人们的退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中有人选择居乡严谨,讲学明道,有人选择归隐山水,淡泊明志,还有人选择游山玩水,陶冶情操。不同的人生选择也获得了不同的生活体验。对于他们而言,致仕不仅是对官场的告别,也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
  据《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