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舒群在哈走上抗日文学之路

舒群

东北商船学校旧址。

1933年4月4日舒群在《大同报》发表《流浪人的信息——给三郎、悄吟》一文。

  今年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舒群诞辰110周年,回顾其以笔为枪的一生,哈尔滨在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他在这里出生、求学,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文学创作生涯,为日后成为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为中国抗日文学作出突出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任诗桐
  一
  求学之路接受文学启蒙
  1913年舒群出生在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阿城区)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少年时期的舒群曾在哈尔滨一中就读,其过程可谓一波三折。1927年的哈尔滨一中已是名校,报考学生众多。舒群成绩优异,从五百多名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位列第八,被收入俄文八班。舒群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爱好读书,可只在哈尔滨一中读了月余,就因交不起学费而退学了。舒群回到了一面坡,其间结识了朝鲜族伙伴果里和苏联女教师周云谢克列娃,果里后来成为舒群小说里的主人公,对于周云谢克列娃如舒群自言:“她不仅是我的文化老师、第一个政治老师,而且也是指引我走上文学道路的老师。”
  1930年春,17岁的舒群在同学的帮助下,重返哈尔滨一中,就读于初三年级,并最终完成了初中学业。其间,他开始接触大量的文学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战争与和平》等作品,是舒群早期的文学补给。鲁迅、茅盾等中国现代作家也深刻地影响着他,尤其是革命文学的代表性作家蒋光慈,其作品中洋溢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激情,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舒群的文学创作,是对他早期写作产生直接影响的作家。
  转眼间,舒群在哈尔滨一中度过了一个学期的时光,于1930年夏学满毕业,随后考入了青岛海军学校分校东北商船学校。这所学校位于哈尔滨松花江畔,是一所官费学校,免费就读,舒群不必再担心学费的问题。近百年过去了,这所学校的旧址仍矗立在江畔,位于哈尔滨市松北区松浦镇航务街4号。学校建筑为中式砖瓦结构,以“造就海军将校”为办学宗旨,设驾驶、轮机、测量班,舒群为东北商船学校第二批学生,被编入驾驶丙班学习。在舒群的记忆里,校园“宁静恬寞”,“同孤岛孤山一样,空空落落,满眼荒凉”,学校不仅免交学费,供应食宿,每月还有5元的补助费。
  在这里,舒群最大的收获便是与抗联烈士傅天飞成了朋友,还结识了后来成为抗联领导人之一的冯仲云。那时,傅天飞任某轮船的二副,俩人经常同吃同住,他们的足迹遍布于马迭尔、中央电影院、水上俱乐部、太阳岛、极乐寺及各类大小公园。他们一起聆听过教堂的钟声,一起泛舟于松花江上,度过了难忘的青葱岁月。
  舒群虽然不用再因为钱的问题而耽误学业,却没有经济能力兼顾家庭。于是,他只在学校学习了半年,1931年初,经同学介绍到航务局担任俄文翻译。
  二
  用散文诗歌揭露社会黑暗
  与萧红一样,舒群虽成名于上海,但写作的起点在哈尔滨。1931年秋,他开始在《哈尔滨新报》副刊《新潮》及《哈尔滨画报》上发表散文、诗歌,揭露社会黑暗,抒发革命理想,歌颂劳苦大众。特别是在1932年后,舒群结识了塞克、萧军、萧红、白朗等一大批文学进步青年,他们时常聚在冯咏秋家(史称牵牛坊),举办文学沙龙,参加“星星剧团”,与萧红一同排演了白薇的独幕剧《姨娘》。舒群的文学创作也由此进入新阶段,以黑人为笔名,频繁在《国际协报》《哈尔滨商报》《大同报》发表文章,如1933年4月4日,在《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发表特写《流浪人的信息——给三郎、悄吟》;8月26日、9月12日、10月29日于《大同报》副刊《夜哨》上发表散文《旅程上之一页》及诗歌《流浪人的消息——给松水的三郎与悄吟》《夜妓》。这些作品尽管技巧单一,但情感真挚,发挥着鼓舞人心的作用。
  舒群在这一时期,除了自身的文学创作外,还为东北文坛作出了突出贡献,那就是资助萧军、萧红出版他们的首部作品集《跋涉》。舒群将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交给萧军,并竭力提供帮助去《五日画报》协调沟通出版,还亲自帮助校对书样。为表感谢,萧军在后记中写道,“这个集子能印出,我只有默记黑人弟和幼宾兄的助力”。舒群还间接地影响过萧军、萧红的创作,萧军曾说:“《八月的乡村》是磐石游击队提供的真实材料,加上艺术的虚构和个人的军队生活体验。”这主要是因为,是舒群把从傅天飞那里听到的有关磐石游击队创建、发展的经过说给了他们,还把傅天飞请到他们家中,亲自讲述,为萧红、萧军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三
  在哈尔滨加入抗日义勇军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民族危亡之际,舒群在哈尔滨加入了抗日义勇军,奔赴前线参加战斗。1932年3月,回到哈尔滨的舒群经同学介绍,参加了第三国际在中国的情报组织工作,由此真正走上革命道路,负责情报的搜集和交换。当时,舒群在哈尔滨共有四个秘密联络点,分别是位于道里三道街的两个朋友家、道外十五道街的《商报》、商市街25号萧军、萧红家,以及道里地段街的一个法律事务所。其间,他凭借随机应变的机敏、毫不畏惧的勇气、艰苦卓绝的毅力,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并于1932年9月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年底,舒群任第三国际洮南情报站站长,用哈尔滨《五日画报》分销处的名义作掩护,继续从事情报传递工作,直至1933年秋。
  1934年3月,处于白色恐怖之中的哈尔滨已是危机四伏,日伪当局到处抓捕进步作家和革命人士。舒群就此离开了哈尔滨,奔赴青岛,继续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5年对于萧红、萧军等东北作家来说,意义非凡。这一年,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一经问世,便轰动了当时的中国文坛。这股来自东北的文学风潮,将“九一八”带给国民的苦难用文学的方式展示在世人面前。这些从黑土地逃亡出来的进步作家,在上海重聚,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东北作家群。舒群的成名作及代表作《没有祖国的孩子》也是在这一年定稿,隔年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成为抗日文学经典之作。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任诗桐  黑龙江文学馆馆员,作品散见《文艺报》《作家文摘》《中篇小说选刊》《北方文学》等报刊。
  与您约稿
  哈尔滨记忆专版通过寻访城市老建筑、老物件、老故地等,讲述发生在哈尔滨的老故事。如果您酷爱城市历史研究,或是相关领域专家,欢迎提供稿件。
  稿件相关要求如下:1.文章字数为2500-3000字,多幅相关旧照。2.文章相关要求为:主题鲜明、史实精准、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强等。3.稿件请发送至22304430@qq.com,同时请注明姓名、个人简介(100字以内)、联系方式。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