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有一种代沟叫我和孙辈聊微信

  “在家庭群咋能发那样的表情包,不嫌丢人!”这两天,杜先生因为微信聊天和孙子发生了争执。生活中,不少老人表示,他们和孙辈聊微信也聊出过“火药味”。老人觉得孩子们用的表情包、微信头像太低俗,而孩子们则抱怨他们管得太宽……
  孙子在群里“磕头”
  爷爷认为太丢人
  提起最近发生在家庭微信群里的事,68岁的杜先生直呼“老脸都被孙子丢尽了”。他说,孙子小烨上周过12岁生日。当天,家庭微信群里的10多名亲戚陆续给孙子发了红包。杜先生在群里看到,每收一个红包,小烨就发“磕头谢恩”或“双眼冒光”的搞笑表情包以示感谢。
  “在群里收个红包,礼貌地表示谢谢就可以了,他又是‘磕头’,又是‘双眼冒光’,像没见过钱一样,丢死人了!”杜先生觉得,家庭微信群里都是长辈,孙子发这些表情包太低俗,显得财迷心窍,没有家教。于是,他给孙子发去一长串私信,责备他不自重,为了红包磕头下跪,简直有辱人格。最后,祖孙俩吵了起来。
  “我不止一次因为表情包说过他。”杜先生说,上个月,小烨就在家庭微信群发过抠鼻子的表情,他觉得这个表情显得“不讲卫生”。小烨不仅没听,反而回了一个“翻白眼的狗头”的表情包,气得杜先生当即打电话训斥了孙子。
  像杜先生一样,66岁的李女士也不太理解孙辈发的表情包。她说,上周,她发现12岁的外孙捧着手机笑得合不拢嘴。因为好奇,她凑近一看,原来外孙正和同学们“斗图”,像“乖儿子”“叫爸爸”等表情包的内容不堪入目。李女士认为,这是在传播不良文化,但孙子觉得她“老土,啥都不懂”。
  因为聊微信
  很多孩子和老人发生过矛盾
  面对祖辈的指责,大部分孩子觉得自己很委屈,因为他们也对长辈们发的表情包感到“非常无语”。笔者在多所中小学及小区走访发现,在拥有手机或电话手表的学生中,有很多人表示,和祖辈聊微信时发生过矛盾,其中,多是对表情包、网络用语、微信头像的理解不同而引起的。
  “奶奶喜欢用微信自带的‘微笑’表情包,再加上‘呵呵’俩字,每次我都看得后背发凉。”初二学生露露说,在她看来,这个表情包和“呵呵”,都是冷笑、讽刺、笑里藏刀的意思,但奶奶觉得这是“和蔼可亲”的意思。她想让奶奶少用这类表情包,但奶奶就是改不了。
  更让露露郁闷的是,上个月,她过生日,奶奶一早给她发微信祝福,还贴心地配上一长串表情包。露露说:“我看后当场傻眼,一大早给我发来‘一坨坨大便’,奶奶却非要说是巧克力小蛋糕。”
  不同于露露,初三学生小虎最近因为爷爷不懂网络用语而陷入尴尬。他说,前不久,他和朋友闹矛盾后,发朋友圈“小丑竟是我自己”,自嘲“一片真心被当笑话”。谁知,爷爷看到了,在评论区留言,“谁说你丑了?我孙子长得多端正”。小虎的表弟、堂姐等几个同龄人看到后,笑话了他好几天。
  高一学生晓刚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因为数学考砸了发朋友圈“翻车了呜……”没过一会儿,爷爷就打电话问他,是不是骑电瓶车出车祸了。“之后,为了不让爷爷误会,我把朋友圈设置了分组。”晓刚说。
  “在我姥姥眼中,微信头像就等于我自己。”高二学生丹丹吐槽,姥姥对她的微信头像很敏感,一不顺眼就让换:上个月,她换成自拍照,姥姥觉得照片上的衣领太低,伤风败俗;丹丹又换了一个逆光拍的剪影,姥姥又觉得黑色人像不吉利……最后换上风景照后,姥姥才满意,但丹丹嫌弃得都不想用微信了。
  互相理解
  利于祖孙和谐沟通
  “老人和孙辈成长在不同年代,难免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存在‘微信聊天代沟’并不奇怪。”心理专家郭女士说,祖孙双方要多一些包容和理解,这样才能和谐沟通。
  “老人想教育孙辈,先要学会和孩子共同成长。”教育专家王先生说,主动了解孙辈的需求,学一学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更有利于祖孙关系。对于像“跪谢”“扎心了,老铁”“微笑的狗头”等表情包、头像和网络流行语,建议老人查一下其真实含义,不但要允许孩子用,自己也可以保存一些,和孙辈聊天时用几个,会拉近彼此的距离;但对于带有色情、诋毁、暴力、伤害性的表情包、网络语言,要坚决摒弃,及时阻止。
  “作为孙辈,也不能总埋怨长辈不理解自己。”王先生说,聊微信时,当遇到需要解释的网络图片和语言,要耐心地和长辈沟通。不要一生气就屏蔽、拉黑,这会伤了长辈的心,也会阻断沟通之路。
  王先生建议,孩子们平时可以向爷爷奶奶介绍一下新潮的网络用语、表情包,让他们慢慢接受;如果发现老人实在接受不了,就别给他们发。此外,孩子们可以存两种表情包:一种是给朋友发的搞怪表情包;一种是给祖辈发的正经表情包,以防误会。□何奕儒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