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80多岁的徐大妈自2019年起,就将3个银行账户及密码交给女儿小林保管。不久前,徐大妈发现小林未经她同意,将卡内大部分存款陆续转到自己的账户。徐大妈还有其他子女,为了避免更多矛盾发生,她起诉要求女儿小林还钱。
面对起诉,女儿小林却说,这些款项中有68万元是母亲2019年赠与她的;其余106.5万元是父亲母亲的共同财产,由她暂时保管。经审理,厦门湖里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并扣除赠与的部分,小林应向母亲返还106.5万元并支付相应利息。此事在网络社交平台引发热议,存折、银行卡等的密码,老人该不该告诉子女?
反对声音 不能“交底”
“我不建议老人过早地将财产数额告诉子女。人到了晚年,本来经济来源就有限,子女孝顺还好说。如果子女不孝,且知晓了老人有存款,惦记上后,隔三岔五地‘啃老’,那么老人不但过不好,还会少一层保障。”今年63岁的梁先生说,他一个朋友就是因为过早地将财务情况告诉子女,结果到老了无人照顾。
梁先生的朋友今年69岁,老伴儿三年前去世,在老伴儿去世后不久,梁先生的朋友就将家里的财务情况告诉了女儿。
起初,一切都还好,女儿也没有向他要钱。后来,梁先生的朋友认识了一个同样丧偶的女士,在俩人确定了关系,生活在一起后,女儿就经常跟老人要钱。今天要给孩子报特长班,明天要换车,后天生意上急需钱备货……而且在父亲生病时,女儿以生意忙为由,没有及时去看望。
梁先生说:“朋友出院后,他的女儿又开始上门要钱,态度又变得非常好了。现在朋友心里后悔极了。”
走访中,不少人表示,老人,尤其是刚退休的老人不要过早地将财产情况、银行卡、存折的密码告诉子女,避免他们由于一些因素,产生依赖心理。
支持声音 应该“交底”
“我是50后,已年近古稀,家里就一个儿子。因此,我们夫妻俩很早就跟儿子说过家里的财务情况,尤其是他出国前,更是抄了一份银行卡、保险、理财产品的清单让他看,并将家里的房本、户口簿等重要证件放在什么地方都告诉了他,让他好好记住,还告诉他如果我或者他母亲出了意外,要去哪家保险公司理赔,大概能赔多少钱。”68岁的张先生说,这可能是当时分离前焦虑的表现,但同时也是一种对他的信任。
张先生说:“如今儿子学成归来,拥有稳定的工作、美满的小家庭,我们也不担心百年之后的事情,挺好的。”
“我是因为一件事,决定将密码都告诉女儿的。”退休教师黄女士说,这几年她帮着女儿带孩子,有一天,女儿一脸严肃地走到她面前,要求她改手机的开机、移动支付密码。
当时,黄女士被说得一愣,听了女儿解释才知道,原来自己7岁的外孙女偷偷地用她的手机在网上买了好几样玩具。
“女儿对我说,这样极容易让孩子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听了她的话后,我很高兴,觉得女儿长大了。第二天,我将家里的财务情况和相关密码都告诉了她,并叮嘱她如果有一天我生病,急需用钱,就可以用银行卡里的钱。”黄女士说,人到了晚年,既要和以前一样走好每一步,但同时又要考虑到最后一步,毕竟未雨绸缪才能近处无忧。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因此,为了避免以后因为不知道密码所带来的麻烦,我四五年前便将家里的相关密码告诉了孩子。”65岁的市民刘女士说,可孩子听后十分紧张,连声说你自己的钱自己管着,想吃啥、想去哪儿玩,用起来都方便,不用交给他管。
老人的存款和住房,是他们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走访中,笔者发现,支持“交底”的家长多是子女孝顺的家庭,老人基于对家庭和自己的责任,也出于对子女的信任,才提前“交底”的。
专家支招 方法因人而异
“我妈今年85岁了,在80岁以前,她的钱都是她自己保管的。后来,她担心自己年龄大了,容易上当受骗,才交由我三妹管的。”王女士说,她三妹在银行工作,有丰富的投资理财经验。她用老人的一部分存款买了稳健型的理财产品,另一部分用于母亲平时生活、保姆费,以及应对突发情况。一家人都认为这样做很周到。
“我父母都快70岁了,两个人退休金七八千元,他们没有跟我们两兄弟说过什么银行卡密码。我们做儿子的也从来没想过要他们的钱,反而盼着他们能多花钱、多玩玩、多转转、好好养生、多陪陪我们。”80后杨先生说,老人的一系列密码告不告诉子女,老人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作为子女不要惦记,甚至紧盯着家里老人的财产。子女要弄清楚,父母有钱,生活得好,身体健康,子女的压力才会小。
报了解,年龄在70岁以下、身体健康的老人,普遍选择暂不将家庭财务情况、密码等信息告诉子女;年龄在70岁以上的,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等疾病的老人,会选择提前告诉子女密码等信息,或干脆交由子女保管。
老年工作者表示,要解除此类困惑并不难,那就是“因人而异”。老人可以先将密码及财产明细列出,随后以遗嘱的形式或者“保险箱”的形式存放好。如果子女品行端正,能做到不强求、不贪图、不依赖,就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将相关信息告诉子女;如果子女做得不好,老人应以保障自身利益和幸福为前提,慎重选择。
(综合网络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