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在代码世界里“码”出青春精彩
哈工大本科生全国机器人大赛获大奖

  本报讯(刘培香 齐梓辰 记者 王铁军)70万行代码是什么概念?连续几个月看代码、写代码、改代码,又是啥感觉?有人会觉得枯燥乏味,但也有人乐在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人工智能专业2022级本科生李晓龙,就在今年的第二十五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总决赛上一举夺得机器人应用赛(自动驾驶仿真)一等奖。他用一行行代码“码”出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做大一年度项目时,经常要在网上查找资料学习相关课程,大一下学期的一天看到这个大赛的介绍,当时觉得自动驾驶这个领域很有意思,也很神奇。”李晓龙说,做大一年度项目不仅让他首次接触到了编程,积累了数据库、边云协同等相关知识,也让他遇到了来自数学学院后来一起参赛的队友。
  初赛要求选手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7道赛题的开发与调试,模拟真实道路场景开发出能够在虚拟城市环境中进行自动驾驶的智能车辆系统,比赛涉及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和虚拟仿真等学科领域,还涉及高精地图、定位、感知预测、规划与控制等模块的运行机制和代码架构,尽管当时对计算机类课程刚刚入门,但他依然决定挑战自己。
  备赛过程中,他泡图书馆、泡专业网站,学习各种专业知识,看课、改代码、看课、改代码,就是他每天的日常。他和队友全力以赴,力求在每个场景中完美运行。经过激烈角逐,以省级一等奖进入全国总决赛。
  “每天看代码、写代码,听起来确实是挺枯燥的,但是只要你喜欢就不会觉得枯燥……”李晓龙说。决赛共设置了5种竞赛场景,每个场景都高度还原自动驾驶现实道路情景,每个赛题限时90秒完成,这让他和队友面临着更大挑战。
  “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李晓龙说,参加这个比赛最难的是,一旦某一个场景某一个代码出现问题,有可能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导致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
  初赛时因为没有经验,在圆满完成前6道赛题、编写最后一道赛题的代码时,出现了一个指针错误,他们不得不在浩如烟海的代码中连续寻找好几个晚上,“那种大海捞针的感觉,实在是太刻骨铭心了!”
  “吃一堑,长一智”,决赛时他为每一个场景都加了足够多的限制条件,“宁可过程麻烦一点,也要避免推倒重来。”每天看代码、调试、改错,从几千行到几十万行,经常挑灯夜战到凌晨,最终在总决赛中脱颖而出。
  李晓龙说,在参赛过程中他学到了企业级代码的严谨,学会了如何分解复杂问题,学会了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也认识到了数学的重要性,因此他又辅修了数学专业相关课程,为将来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他还选修了机器听觉的奥秘、数学建模方法、软件开发、AIGC与智能物联网等一系列课程。
  他说自己喜欢专注地做一件事,要么泡在图书馆里学习新知识,要么窝在宿舍里写代码,课余时间喜欢排球、滑雪、轮滑等体育活动,挑战新领域是他的兴趣所在。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