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年轻时曾为支援前线加班生产 如今94岁高龄的她每天仍锁定央视军事频道
70年前我为志愿军献过血

  殷汝荣与爱人冯履如年轻时的合影。  
  2023年夏天,殷汝荣和儿子冯国新在音乐公园游玩。  
   
  □本报记者 黄晏君 文/摄
  “如果国家需要、前线需要,我还会去献血、去加班、去支援前线……”殷汝荣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眼中闪烁着泪光。虽然已经94岁高龄,但是殷汝荣思维敏捷,精神矍铄,对过去的事情仍记忆犹新。
  01
  儿时目睹侵略者烧杀抢掠
  1931年4月,殷汝荣出生在山东省黄县的一个小山村。殷汝荣家中排行老三,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和三个弟弟。少年时代,她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在自己的家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老人回忆说:“我记得当时是一天早晨,一些日本鬼子闯进我们村,端着枪,一路烧杀抢掠。后来日本鬼子走上了大路,听大人们说日本鬼子去了县城和别的城镇。后来我们这个小山村成了武工队的秘密联络点,也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由于家里孩子多,生活特别困难。我们从小就跟着父母下地干活,我们当时都是光着脚下地干活的。”1952年,22岁的殷汝荣跟随亲戚来到了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在佳木斯市针织厂成为一名工人。
  有了工作后,殷汝荣在单位还参加了党组织举办的夜校,每天晚上都上两堂文化课。“现在认识的字多半都是那时候学的。”殷汝荣说。
  02
  加班加点完成支前任务
  殷汝荣在佳木斯市针织厂工作半年后,佳木斯针织厂合并到了哈尔滨市针织厂,此后老人一直在哈市工作到退休。
  殷汝荣刚入厂时,正值抗美援朝,哈尔滨作为距离前线非常近的东北重要城市,支前任务繁重。为了支援前线,哈尔滨市针织厂全体干部职工实行三班倒,休人不休机器。职工们的干劲很足,生产任务紧时,大家都主动加班加点为前线志愿军战士们赶制线衣、线裤等服装。殷汝荣所在的班组也经常加班至深夜,身为代班组长的殷汝荣每次都带领全班组姐妹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多次受到厂领导和上级的表彰。
  03
  连夜为志愿军战士输血
  1953年初,由于前线受伤的将士陆续增多,更有伤员需要输血,战地医院急需大量血浆。按照上级要求,哈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都鼓励职工积极献血。殷汝荣听说前线急需血浆,下班后立即和全班组姐妹赶到献血站,排队为志愿军战士献血。
  殷汝荣说,“当时下班后大家都主动来到献血站排起长队,为志愿军战士献血,每人献血300ml。我的血管细,别人几分钟就抽完了,而我却抽了十几分钟,当时给我急坏了,抽血的护士也挺着急……”献完血已是深夜,殷汝荣并没有休息,而是和姐妹们在车间整理赶制出来的服装,打包装车,准备次日凌晨运往前线,就这样一直忙到了后半夜一点多。清晨,殷汝荣又准时出现在了工作岗位上……
  04
  晚年仍关注国家军事发展
  也许是因为年轻时曾投身抗美援朝支前工作的原因,殷汝荣老人多年来一直关注国家大事、军事发展和国际形势。记者采访时,老人正在看央视军事频道的节目。
  殷汝荣老人的儿子冯先生介绍:“老妈每天都关注央视新闻频道和军事频道,国内外形势她都知道,尤其愿意看军事频道。平时,只要涉及到抗美援朝题材的新闻和影视剧她都必看,边看还边给我们介绍当时的一些背景。受老妈影响,我和三个姐姐从小就是军事迷……”
  “当时为志愿军战士献血都是发自内心的义务献血,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做的。如果国家需要、前线战士们需要,我还会去献血!”殷汝荣老人的话语异常坚定。
  05
  生活规律且乐观健谈
  当记者与殷汝荣老人谈及她的养生之道时,老人微笑着说:“我前几年还能自己做饭,现在腿脚不太好,都是孩子们做。”每天按时吃饭,到点睡觉,生活规律,这是老人多年来始终坚持的好习惯。
  除了生活作息规律外,殷汝荣老人还很乐观、健谈,看上去也不像年过九旬的人。老人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愿意玩麻将。孩子们每个周末都约来亲戚、朋友来家里陪她打麻将。老人的手气也不错,常把晚辈们赢了……
  “每月4000多元的退休金,知足了。孩子们每天都换着样给我做好吃的,天天都很高兴。”殷汝荣老人微笑着对记者说,“我在哈尔滨工作生活了70余年,亲身经历了哈尔滨的变化和发展,现在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我还要健康地生活,继续见证哈尔滨的发展和变化,继续享受天伦之乐。”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