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忠海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作为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的民俗节日,往复更替,每年都如期而至。当我回忆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过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小时候,我家住在双城县(现今双城区)的乡下。那时过年,主要内容有喜庆、饮宴、祭祀与祝福,包括贴对联、福字、窗花、年画,挂中国结、红灯笼,杀猪宰羊,买年货,吃年夜饭,守岁,放烟花鞭炮,祭祖跪拜,互相祝福,扭秧歌等等。那时大家所买的年画有《鲤鱼跃龙门》《龙凤呈祥》《连年有余》《红楼梦》《长板坡》《金玉满堂》等年画。条件好的人家杀猪,留一脚肉待客、过年,余下的卖钱,存下一年的生活费用。
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为忙年做准备,储存一些“年嚼果”,留着过年用。户与户之间、主妇们相互帮忙,不请自来。包白面豆包,蒸馒头,撒黏糕,包黏豆包,包饺子等,豆馅用的是自家地里产的红芸豆或小豆。揭开锅盖,那烀好的芸豆便热气腾腾地呈现出来,让人直流口水。主妇们用巧手将蒸熟的芸豆捣成馅,攥成小团,然后包成白面豆包或大黄米黏豆包。出锅后蘸点白糖,吃上一囗,糯糯的、滑滑的,很是馋人。
过去,各家都有大缸和小缸腿子,大缸腌酸菜,腌好的酸菜可做冻饺子馅,小缸腿子装咸菜。人们都习惯用大笸箩装豆包,用盖帘摆饺子,放在院里冻上。然后把冻好的各样“年嚼果”装在大缸里,随吃随拿,用锅溜一下就行,很是方便。这还不包括冻肉、冻梨、冻柿子、冻花红等冻货。
那时一到年跟前儿,男女老少不管怎么忙,都要进城买年货,有走着去的,有坐大马车去的。年前有结婚的年轻人还要添置新衣裳。小孩儿跟在大人身后,去买小鞭、二踢脚、灯笼、蜡烛、冻梨、瓜子、花生,还要买年画等,这些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东西。
记得有一次过年,因家中妹妹多,我就与表哥商量,去双城果品公司买点便宜水果。由于我家是八口之家,质量好一点儿橘子我们嫌太贵,只好买稍微烂一点的橘子,图个便宜。买两筐烂橘子,回来后能挑出一筐较好的橘子。虽说味道苦一些,可也能将就吃。就这样,大人小孩都吃了一顿便宜又实惠的橘子。
要说过年,其实从腊月初八就已经开始了。这天清晨,人们争先恐后地起来忙着做腊八粥。那时乡间流传着“天不亮就要起来煮粥,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高粱红透尖”的说法。也就是说,腊月初八这一天,谁家最早熬腊八粥,谁家的庄稼就会长得更好。所以,一般不在下午或晚上喝腊八粥。这表明,从喝腊八粥开始,就已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小年到大年,仅隔八天时间,天天都有说道。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家家都要祭祀,过程中要多说恭敬和礼貌的话,不能说脏话以及牢骚话,否则容易不顺。祭祀用品主要是麦芽糖。当然了,所有这些仪式都是先辈流传下来的,是一种民俗,是人们祈求家庭平安、幸福吉祥的美好心愿。
腊月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若是面发不起来,就预示着今后日子不兴旺;若是蒸馒头裂了口,便是家庭不和睦、易生是非。不过,馒头蒸裂了口也没关系,老百姓也会说馒头“笑了”,讨了个好彩头,可以去灾纳祥。
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可以说是春节的最热闹、最忙碌的时刻。年三十那天,人们都要穿新衣,晚上一家人还要祭祖,依长幼、辈分为序,依次向宗亲叩首,然后吃团圆饭。
年夜饭作为一年中最特殊的一餐,象征着在外的人结束奔波,阖家团圆,象征着辛勤付出得到理想收获。如果说,春节是一年中最美的书册,那么,年夜饭则是书册中最浓情的话。
那时,我家在村上属中等户,年三十晚上那顿饭主食是高粱米干饭,菜品有小洋葱炒鸡蛋、粉条炒芹菜、豆芽炒韭菜、油酥豆、酸菜炒土豆条、干豆腐炒蒜苗、炸茄盒、肉丸子,共计八个菜,这在村里就是数一数二的了。那时家家户户都不富裕,缺衣少食,尽管没钱,但年节过得特别有味儿。
如今年三十的情景,与六七十时代相比,那可真是差远了。很多家庭觉得做年夜饭很麻烦,就提前在饭店订桌,按菜谱自主选择主食和菜品,但在我看来,这样的年夜饭总感觉少了点儿什么。
那时每年正月初一,村里办的秧歌队都要到各家拜年,一趟街一趟街地走。从初三、初四开始,外屯的秧歌队一拨一拨地到各屯联欢,有踩高跷的,有跑旱船的,花样百出。有的人家给买两三盒烟卷,作为答谢。若在有些富裕的大户门前多浪一会儿,主人会给买一条烟。秧歌队的服装基本以大红大绿的戏服为主,浪起大秧歌来生龙活虎,引人注目。其中会唱二人转的会使出看家本领,浪得前仰后合,把东北人的豪迈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村中各家各户烧茶递水,拿瓜子招待来拜年的秧歌队,欢天喜地,那叫个真热闹。条件好一点的大队,晚上还请唱二人转的人来表演。
大年初一,大家还要到长辈家去拜年,新婚夫妇则带着“四彩礼”到娘家拜年。“四彩礼”是白酒两瓶、油茶面二斤、两瓶水果罐头,还有蛋糕二斤。包装纸上边盖一张方块红纸,然后用纸绳勒紧。
现在人们常常感叹:过去,人们省吃俭用过年也就能享受三四天,到现在吃穿不愁每天都像过年,大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人开玩笑地说:现在亲戚走动得少了,年轻人埋头苦干忙于工作的多了,年味也有些淡了,吃东西反倒不香甜了,也没有以前过年那种热闹劲了。
虽然时代在进步,年轻人的消费观念也在变化,但春节在每个人心中,依旧是亲人团圆的象征。
与您约稿
本版以呈现哈尔滨风情风貌、展现哈尔滨特质魅力、传承哈尔滨城市温度为主,以随笔、散文、杂感等不同文体,对文化多元、风貌独特、底蕴深厚的哈尔滨,作出形象、深刻、诚挚的解读。力求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民间记录,打捞、梳理出这座城市的记忆碎片和人文脉络。
稿件字数1000-3000字,可配发若干老照片,并请注明姓名及联系方式,发至邮箱22354430@qq.com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