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23年不变的承诺,一份真挚的祝福与守候
本报小年送春联到读者家全城接“平安”纳“吉祥”

  □本报记者 孙莹 张智威 徐日明 王铁军 文/摄

  过小年,贴对联,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也是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过去的告别。2日,本报联合哈尔滨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定制的精美春联如约送到每一位整订2024年《新晚报》的读者家中。这一幅幅春联是《新晚报》对读者23年不变的承诺,也是一份真挚的祝福与守候。
  2日凌晨4时,本报发行员早早地来到发行站,与平日不同的是,他们当天一项重要任务是为整订《新晚报》的读者拜早年、送春联。《新晚报》记者也随同发行员登门给读者送福。

  读者雒维军:“《新晚报》是我的精神依托”
  记者跟随发行员岳世里来到位于道里区新湖明珠小区的雒维军老人家。此时,老人家的大门早已敞开准备迎接发行员的到来。
  雒维军年轻时曾经当过兵,还维修过喷气式飞机。如今尽管已经79岁了,雒维军仍然声音洪亮,很有精气神。雒维军告诉记者,他酷爱唐诗宋词,之前还是一名冬泳爱好者。雒维军说,从有《新晚报》时起,他就一直订阅。每当哈尔滨春暖花开时,雒维军每天都起得特别早,在小区的院子里边锻炼身体边等待发行员来送报纸,这成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盼头。每天跟热情的《新晚报》发行员岳世里打个招呼,话几句家常话,他就感觉跟《新晚报》的距离很近很近。雒维军说,“每天坐在沙发上阅读报纸,从报纸上了解哈尔滨,从记者的文字间感受家乡的变化,《新晚报》是我的精神依托。”

 


  读者王玉敏:“我跟发行员处成了朋友”
  记者随发行员张连军刚一走进读者王玉敏家,76岁的老人就迎了上来,“孩子,快进屋坐坐暖和一下。”显得格外热络,而这份感情源自于20年风雨不误的“见面”。
  王玉敏告诉记者,自己有三个孩子,张连军的年龄与她的儿子相仿,“小张热情善良,考虑我岁数大腿脚不方便,只要天气不好,他都会把报纸给我送到屋里。有时候,我逛早市路上遇到张连军,他还帮着拎东西把我送回家。小张已经给我送了20年报纸了,你说这感情得多好。”
  从知青下乡返城回哈尔滨后,王玉敏就一直喜欢读报,订阅《新晚报》也已经几十年了。王玉敏说,“你让我少吃一顿饭可以,但是让我一天不看报不行。”《新晚报》的内容,王玉敏都爱看,尤其是老年健康养生方面的资讯,她更加关注。几十年间,王玉敏还养成了剪报的习惯,对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信息,她都会剪下来保存起来。

  读者辛万和:“春联是一份美好的约定”
  “感谢《新晚报》,年年小年送福送春联给我们。”在道里区安平街的一家中医针灸诊所,一推开门,辛万和医生就迎了过来。
  辛万和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退休教授,他从医40多年,长期从事教学和临床工作。作为《新晚报》20多年的老读者,他在读书看报的同时还特别喜欢作笔记。辛万和曾订阅各类报刊10余种,随着手机获取信息的流行,他阅读报刊的时间减少了,但唯独《新晚报》坚持阅至今。辛万和告诉记者,他很关注时事、市民生活、医疗、健康养生等新闻,这些都是记者精心采写出来的,更准确、更权威。
  “春联虽小,但是一份美好的约定。”辛医生说,《新晚报》每年在春联设计上都有创新,但始终不变的是对读者的真诚祝福。“我会把新晚报小年送来的春联和福字,张贴在诊所大门外最显眼的位置上。”辛万和说,“如果有需要,我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力量,为读者解答医疗健康方面遇到的难题。”

  读者郝女士:“点赞《新晚报》关注民生”
  《新晚报》订户郝女士是从机关退休的干部。郝女士说,“年轻上班时就看《新晚报》,如今已坚持经20多年了,绝对的‘铁杆粉丝’。我特别关注民生类新闻,退休最怕不知道身边发生啥事了,让自己与社会脱轨。报纸给了我太多的信息,通过报纸知道现在哈尔滨旅游、经济搞得这么好,我真高兴。”
  郝女士说,无论是政治经济的大事,还是社会民生的细节,《新晚报》总能第一时间为读者梳理清楚。由衷感谢《新晚报》为读者提供的全方位、全覆盖的信息服务。希望《新晚报》内容越来越精彩,越办越好。

  读者王国荣:“《新晚报》说咱自己的事”
  “我可是《新晚报》的老用户,订了几十年了……”《新晚报》订户王国荣对记者说,《新晚报》创刊不久他就一直订阅,理由也相当简单,那就是《新晚报》说咱老百姓自己的事。

  王国荣告诉记者,自己是个爱读报的人,年轻的时候就有订报的习惯。王国荣说,“相对于其他报纸,《新晚报》的文字朴实,更有可读性;观点鲜明,站在百姓这一边;文字流畅,说的都是百姓身边的事。《新晚报》像一位一路陪伴的良师益友,很让人信服。”
  王国荣对记者说,“原本我订了三份报纸,每天上午的时间就是读报。现在年纪大了,其他报纸不再订阅了,只留下一份《新晚报》。非常感谢《新晚报》每年送给我春联。”

  读者滕永丽:“看报让我没与社会脱轨”
  在74岁的读者滕永丽家中,提起跟《新晚报》的渊源,滕阿姨滔滔不绝。她的爷爷曾是一名教书先生,父亲因写一手好字当年给商人做账房先生。受爷爷和父亲的熏陶,滕永丽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从《新晚报》出刊起,她便成为了忠实读者。那时候,街坊邻居都来她家听广播、看报纸,了解国家和哈尔滨的大事。通过《新晚报》她家成了消息站,邻居都愿意到她家做客。
  “如今每天取报纸、读报纸,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现在手机方便,但我依然喜欢通过报纸了解家乡的新闻。”滕阿姨说。
  尽管已经74岁,但是滕阿姨依然皮肤白皙、腰杆笔直,一点也不像这个年龄的人,听到记者的夸奖,滕阿姨笑着说:“读书看报让我跟这个社会一直保持着联系,没有脱轨,这是我这些年保持年轻的秘诀”。

  读者刘淑萍:“我追随《新晚报》20载”
  7时许,记者同发行员张正红来到安德街110号忠实读者刘淑萍的家送春联、送祝福。
  “每年小年,我最开心的事就是收到你们送来的祝福。”她告诉记者,发行员每天都要来家里送报纸,已经是老朋友了。“春联送了20多年,年年都贴得板板正正的。”刘女士操着一口山东口音说,她订阅《新晚报》至今已经20多年了,读报这事儿是受其父亲的影响。“我爸看了一辈子报纸,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他好像什么事儿都知道,我很佩服他,其实很多信息、知识都是在报纸上获得的。”
  刘阿姨说,她最喜欢看时政类的新闻,自己和老伴儿都是《新晚报》的忠实读者,他们每年订阅报纸,小年都会接到《新晚报》送来的春联。做一件事容易,但是把这件事能坚持做20多年,着实不容易。她希望《新晚报》越办越好。

  读者高女士:“《新晚报》让退休生活丰富多彩”
  “我是哈尔滨人,当然要看《新晚报》,它是咱哈尔滨人自己的报纸。”家住道里区地德里小区的《新晚报》订户高女士说。
  发行员邹晓泉将报纸送到高女士手中的时候,亲切地称“高姨”。高女士说,他们已经认识20多年了,小邹每天早晨都会准时把报纸送到她手里,每当听到急促的上楼声音,老两口就知道是发行员来了。
  高女士对记者说,“我已经订《新晚报》二十多年了,它讲的都是咱哈尔滨人自己的事儿,我当然要看。”
  当谈到与新晚报的感情时,高女士的思绪就像回到了多年前。“它就像一个可靠的朋友,每天讲述着身边的事、外面的事,让退休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高女士的老伴李先生表示,自己年纪大了,听力有些下降,好在有《新晚报》一直陪着自己,听不见的时候可以看报纸,这是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户。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