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童年的老道外

  

现今新闻电影院速写。马吉来/绘
  □刘明玉  
  1951年我出生在道外升平街86号大院(现门牌号是74号),东起北七道街,西至景阳街,南至靖宇街,北至升平街围合处,现正在进行老道外中华巴洛克三期改造。
  大院门位于北二道街至北三道街之间,临街是三层楼,灰色砖墙,南北朝向,外观是典型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院内是二层楼,东西朝向。阳台是全木质结构,圆形花式立柱,与雨棚连接,雨棚前沿有木雕造型,上下结合红色与绿色油漆搭配,古香古色,可惜当年没有拍照的条件,没有留下照片。
  进入大门五米左右的东侧有一小院,配有双开木门,进院正面有室内楼梯间,直通北二楼。二楼共住四户人家,1960年后将室内楼梯拆改为室外楼梯,拆除与院内隔离的围墙,原进院的木门封闭。一楼有两户人家,加上门洞上的仓库改为住宅增加的一户,北楼一至二楼共住七户人家。
  老哈尔滨人,特别是老道外人,对北三市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北三市场及周边的商服餐馆、娱乐场所,可与当年的道里哈一百、八杂市商圈,南岗秋林商场及南岗菜市场商圈相提并论。升平街离江边不远,夏天站在升平街86号三楼房盖上就能看到松花江,现在才知道那叫江景房。
  升平街86号就在北三市场那边,清晨卖菜的商店还没有开门营业,买菜的市民就排起了长队。早上6时左右国营菜站送菜的马车一到,排队买菜的人就更多了。也就开启了北三市场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一天,直到夜里11时才会静下来。
  由升平街沿北三市场往南走,农杂商店、清真商店、日杂商店、生肉部、调料部、熟肉部、生鱼部、糕点部、百货部应有尽有。
  松光胡同西侧的鱼市胡同是哈埠最早的松花江鱼交易市场。鱼市胡同往西走,北二道街张包胡同里的张包铺、范记永饺子馆都是百年老店、哈尔滨名小吃。
  走过松光胡同,进入眼帘的是汇海楼饭店。几分钱一个的夹肉烧饼,五分钱一大勺的大众炒菜特亲民。对面是省评剧院,每晚看戏的叫好声不绝于耳。百年老店正阳楼肉制品商店的干肠、红肠、小肚的香味,没走到门口就能闻到了。新华书店与贯穿靖宇三道街和二道街的第四百货商店各占一个街口。
  位于靖宇四道街的百年老店同记商场,与二道街的商服、头道街的原哈医大二院门诊部(现为纯化医院),以及对面的照相器材商店,与景阳街的新闻电影院遥相呼应。当年升平街至靖宇街只有百米长的商业繁荣场景,可与中央大街媲美。
  当年的老邻居,很多都已经是四世同堂了。从我爷爷开始,我父母到我这一代,以及我们的孩子们都是在老院里出生长大的。我有一个邻居,按辈分我管她叫二姑,这些年我们一直有来往,直到几年前二姑80多岁去世为止,外人都以为她是我亲姑呢。
  那时老邻居相处得就像一家人,虽然买肉、买油、买白面都凭票、凭证,但不论谁家做点儿好吃的,都要给邻居家送点儿,哪怕是十个八个饺子或是菜团子都要相互送点儿尝尝。
  邻居谁家要是有个红白事,全院都出来帮忙,特别是喜事,在院子里提前三四天就要搭大棚、砌炉灶、请厨师。上年岁的人把关掌舵,年轻人跑腿干活。结婚当天家家放桌,全家吃喜,席后家家送折箩。就像一家人,谁都落不下。
  夏天晚饭后,青年人站在大门口一字排开,望街景、侃大山。院内更是老年人的天下。端着大茶缸子,拿着大蒲扇子,边乘凉边喝水,家长里短,谈笑风生。一旦外来人进院,特别是青年男女,马上就静下来,一齐目送到人家进门,看得人家走道都不自然了。人家一进门,这些人马上又谈笑风生,品头论足,热烈地讨论起来。先前没有看到的,赶紧从家里出来,一直等到人家出来才算完事。
  星期天上午是青年男女、小媳妇的相聚日。清早在一楼水房把水放满桶或盆子,让凉水升点温。早饭后,大姑娘、小媳妇一边洗衣一边说笑。男人在一边劈柈子、做煤球,时常男女之间在一起开个玩笑,自然、和谐、团结。中午散摊了,下午大部分人都去逛街,衣服晾在院子里从不丢失。
  老院按现在的话说曾经是个封闭小区。晚间9时要锁大门,早上6时才开门,谁家有人晚间9时以后回来要与更管(现在叫门卫)打招呼,晚上回来先取钥匙锁好门,方可睡觉。
  老院有三多、一快的特点,即故事多、好处多、快乐多、消息快。
  故事多。老楼老院历史故事多,邻里间闯关东的故事多。
  好处多。晚间封闭安全,白天出门不用锁门,家里缺东少西,帮忙的多,不争不吵。
  快乐多。早上5时左右院内就站了不少人,因为全院人都用一个公厕,男女各两个蹲位,大家都自觉排队,还相互谦让,有说有笑。那时已婚妇女都不上班,上、下午就是她们相聚说笑的时间。每天从早到晚院内笑声不断,相互帮忙,团结快乐。
  消息快。晚饭后,坐在院里乘凉,你家的事,我家的事,亲朋好友来访,谁家办喜事,谁家老人过生日,大家都知道,没有背人的事。
  1978年改革开放后,老邻居搬走了很多,有的搬到有暖气、有室内卫生间的砖房了。但是老邻居的情怀没有忘,热心的年轻人还组织了几次见面联谊活动。
  1989年我离开了生活四十年的升平街86号老院,可能是我与老道外有缘吧,单位分给我的一套房子又没离开道外。地点在南头道街18号,还是二楼。尽管这房子的环境与升平街86号没法比,除了外门比较完整,室内木制门窗都坏了,室内地板还有点儿倾斜。但在那个年代,能免费分到一套住房,对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最近十年,我们搞了三次较大规模的聚餐联谊见面会。每次都有20多人,上到80多岁,下至30来岁,每次见面从中午聊到下午,一直到饭店服务员来提示,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我们还组建了“老道外老邻居快乐群”,每天相互问候,联系不断。
  现在道外南头道街、南二道街、南三道街已经成为哈尔滨知名的旅游打卡地。哈市各类餐饮美食、百年老店、名小吃、东北地方名优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里游客络绎不绝,更是本地市民、老邻旧居、亲朋好友的常聚之地。
  现如今,升平街86号老院及周边正在进行老道外中华巴洛克三期改造,希望尽快竣工。到时候组织老院的邻居们到曾经居住生活的老院去看看,回忆过去,过好当下,健康快乐每一天,然后再合个影,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与您约稿
  本版以呈现哈尔滨风情风貌、展现哈尔滨特质魅力、传承哈尔滨城市温度为主,以随笔、散文、杂感等不同文体,对文化多元、风貌独特、底蕴深厚的哈尔滨,作出形象、深刻、诚挚的解读。力求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民间记录,打捞、梳理出这座城市的记忆碎片和人文脉络。
  稿件字数1000-3000字,可配发若干老照片,并请注明姓名及联系方式,发至邮箱22354430@qq.com即可。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