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庆凯
“哈尔滨很多街道名字命名,都有历史由来的。比如巴山街以前叫巴尔干街、光芒街叫塞尔维亚街、芦家街叫罗马尼亚街。那个时候,很多国家的人在哈尔滨居住。从这些名字,就可以看出哈尔滨很早以前就是一个国际化都市……”这是“一博讲哈尔滨”的一条视频日志。
以城市建筑、街道为坐标,呈现哈尔滨的百年文化记忆。博主“一博”希望用自己的视频,展示这座城市的光荣,也真实呈现这里人们的梦想。他的短视频有百万浏览量,很多人包括本地人在内,通过他的视频,了解到冰城的现在与过去,更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哈尔滨。
一个街名
背后就是一段“国际史”
“比乐街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当年这条街住着一户比利时人家,最初叫比利时街。周边没有邻居,夫妇俩就在这里养牛、养羊、种地,过着田园生活。据当时的资料记载,邮递员到这里都不用选门牌,只要写的是“比乐街”,把所有的邮件和信件往他家院里一撇就可以了。”“一博”在视频里向公众讲述哈尔滨的街道历史,“当时的哈尔滨有很多侨民,很多街道的命名与历史有关。”
“一博”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在他的视频中,人们可以看到哈尔滨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充满活力的人文景观。
“一博”并不是职业主播,只在工作之余偶尔直播,并拍摄一些视频作品。“我最早在自媒体平台上开直播是在2020年,半年时间直播间都没几个人,一切源于对家乡的热爱,才得以坚持下来。”“一博”不是高产主播,两年发布的作品量没过百,“我对选题的内涵有要求,力争每个作品都能将哈尔滨的历史文化融入故事当中,让大家更容易接受。”
“我就是被‘一博’老师讲述的历史故事所吸引,开始对自己家乡的历史越来越感兴趣。”“一博”的摄影搭档小崔也是业余时间帮忙拍摄,其主业是室内设计师,“现在我们的抖音粉丝有3.5万,单个作品浏览量破百万,看到这么多人喜欢哈尔滨的历史,也鼓励我们走下去。”
除了线上直播、视频分享,“一博”还经常“城市漫步”。”漫步团的成员有小学生、大学生、退休干部、还有教师和上班族等,最多时有130多人一起徒步。大家一起走过中山路、大直街、平房公园、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以及道外中华巴洛克等文化街区。每次三个小时间里,“一博”沿途讲述的眼前保护建筑、各国领事馆旧址、街道名字等背后的历史故事。这也成为了哈市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流动的城市文化宣传站。
走出去再回来
哈尔滨是如此独一无二
“一博”对哈尔滨文化的热爱,始于他从小住在姥爷家位于民益街55号的俄式筒子楼的经历。“姥爷家的房子是俄国人建的,前身是邮电俱乐部,筒子楼里住着很多人家,大家共用厨房,门钥匙能有10厘米长。”这也让他日后对哈尔滨的人文、建筑、历史、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2005年,“一博”受单位公派前往成都工作三年。“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文化,出去后才明显发现,哈尔滨的文化底蕴与众不同。”从那时起,他开始潜心研究家乡的城市历史。买书,泡图书馆,这一坚持就是十多年。
“我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体现在哪?无非就是亲情、友情、工作经历,以及儿时的记忆,但这都是表象。”他说,“体现到我们内心的、灵魂深处的归属感,更多取决于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对家乡的热爱。”
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文化体现着国际多元文化的共融,欧陆风情背后是开放包容。老哈尔滨人都知道‘喂得罗’‘布拉吉’‘大列巴’是什么意思,这些都是当时的外来语。哈尔滨早在100年前就涌入了30余个国家约20万侨民,其中有前来淘金的商人、有政治避难的政客、也有生活不下去的难民,全世界先后有约20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多元国际文化的交流,让哈尔滨的人文、建筑、历史、文化与众不同。
“一博”正因对这种城市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决定将自己对哈尔滨的热爱转化为行动——通过视频“梳理”哈尔滨的百年人文历史,与更多人分享这座城市的美好。
越了解哈尔滨
就会更爱这座城市
“一博”通过视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哈尔滨的城市历史,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今年的冰雪旅游让哈尔滨火爆出圈,我们用东北人的豪爽和诚意服务好了八方来客。2025年亚冬会,我们还要接待更多的国际友人,除了在硬件方面提升城市的接待服务水平外,也需要在软件方面更要传承和发扬我们的城市文化。”他说。
“百年人文历史是哈尔滨的灵魂所在,人们越了解哈尔滨,就会更加热爱这座城市。每个人都是城市的宣传员,只要大家用心去感受和分享这座城市的美好,就会有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哈尔滨。”
“一博”计划接下来拍摄更多关于哈尔滨历史文化选题。“哈尔滨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她的百年文化记忆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共同关注和参与哈尔滨的城市文化传播,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