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辰
明明已经到了校门口,却哭着坚决不进校门;晚上关灯打游戏,第二天早上起床困难,一脸的起床气……新学期开学了,青少年心理问题也进入一个高发期。
日前,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与问向实验室联合编撰的《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发布。报告显示,小升初阶段,出现心理问题孩子的比例从10%上升到20%;初中生的父母最容易焦虑,干涉行为最多。
对此,家长应该注意什么?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记者采访了有多年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经验的道里区心道路心理工作站负责人、道里区教师进修学校德育研修部主任杨吉文。
春季开学季
更易出现心理问题
■记者:春季开学季往往被认为是孩子们最容易出现厌学情绪等心理问题的高发季节,是这样吗?
杨吉文:人是受环境高度影响的群体。春天气压较低,容易引起人脑分泌的激素紊乱,诱导精神分裂症等复发。而且春季日照和气温变化较大,也会使人的情绪波动较快,诱导精神疾病复发,所以春天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期。
对于学生来说,春季开学季往往比秋季开学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春节假期孩子们相对放松,开学后压力陡增,尤其是中学生,学习任务突然重起来,难免不适应。每年到这个时段,都有不少家长和孩子因此而前来求助。
在此特别提醒,每年的四五月份春夏交际,气温起伏不定,加之中高考临近,是中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与疾病的高发季。在青少年之外,成年人各种心理问题在这个时节也同样高发。
一提上学就发烧
小学生被诊断为抑郁症
■记者:当前哈埠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杨吉文: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基本上属于适应性和发展性问题,比如小学入学分离焦虑、学习障碍问题,中学的考试焦虑、人际障碍等。但现在有一个不太好的趋势,中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由普通心理问题逐步向心理疾病方面发展,而且现在呈现低龄化、复杂化的趋势。
■记者:您能说的具体些吗?
杨吉文:低龄化,主要体现在原来主要在初中高年级出现的考试焦虑、情感冲突(早恋问题),现在小学生就开始出现了,而小学生被诊断为中重度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也并非罕见。比如在河南商丘有一名9岁男孩一提上学就发烧40℃,结果被诊断为是抑郁症。年龄之低,问题之重,真的触目惊心。
而复杂化,体现在现在中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甚至罹患双向情感障碍、偏执性人格障碍等严重心理疾病,这已经不是心理辅导可以单独干预和调节的了。
为宣泄压力
把十个手指都咬烂了
■记者:您能根据工作室接访情况,说一说目前中小学生最突出的心理问题吗?
杨吉文:目前最突出的是学生的拒学和自伤问题。
拒学的首要原因是个别家长基于极度权威主义与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家庭中过度挤压学生的正常生活时间和空间,导致孩子不堪重负,或彻底放弃,或彻底叛逆。其次,是在扭曲家庭教育观下,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无法适应校园的学习节奏或无法有效处理校园矛盾冲突而拒学。最后,是个别学校教师片面追求成绩,忽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学生厌学弃学。
学生的自伤行为大致也是以上问题直接导致的结果。从心理学角度看,自伤是个体自我压抑和自我否定的行为表现,当孩子无法承受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压力而又找不到合适的宣泄口时,自伤成为了一些孩子宣泄压力的选择。青少年自伤行为多以划手臂或腿部、抠皮肤(撕皮症)居多,在我们的来访者中有几名初高中男孩和女孩,因为学习或家庭压力把自己双手咬得皮开肉绽,有的甚至把十个手指都咬烂了。
不良网络文化侵蚀也是一个重要推手,这也是我们在做青少年个体心理辅导时遇到的最大难题。在我们日常心理辅导中经常出现有厌学或自伤倾向的孩子,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心理干预和调解后,家庭里父母也进行了反思和改变,孩子本该发生转变,但结果却是原地踏步甚至出现退步,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孩子在网上找到了心灵互通的“同伴”——这个“同伴”往往会把他们拖得更深,我们使再大的力也很难帮他们挣脱出来。
亲子互动温暖度低
家长该怎么办?
■记者:您觉得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还有什么心理问题让您感到十分困扰?
杨吉文:我个人认为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混杂在一起,是目前做心理辅导中非常困扰我们的问题。
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不仅源于外部压力,更源于其自身的品德修养出现了偏差。比如自伤的问题,在道德根源上在于学生个人不能珍爱自己生命,生命价值与意义迷失。拒学、游戏沉迷等问题,则与缺乏明确人生目标与坚定意志相关。
■记者:教育蓝皮书调研结果显示:相较其他学段,初中生父母最容易焦虑(初中:64%;其他学段:58%),干涉行为最多,亲子互动温暖度最低。小升初阶段,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比例从10%上升到20%。您怎么看?
杨吉文:这说明很多家庭中教育方向出了偏差。之所以初中生父母最容易焦虑、干涉行为最多,就在于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只剩下听话和好好学习了。在他们眼中,孩子听话是成熟的标志,成绩好是孩子优秀的唯一标志。因此只要孩子听话就开心,成绩好就高兴;只要不听话就愤怒,成绩不好就各种焦虑与指责。可是初中阶段,恰恰是孩子充满叛逆和升学压力大的阶段,家长带着这样的短视功利心去培养孩子,往往让自己正好踢到了铁板上,容易冲突激化,造成学生心理问题。
在这里,我们非常希望家长能学习借鉴一下古人以“六艺”育人的智慧。古代“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我们可以理解为:“礼”就是道德修养与礼仪教育、“乐”是音乐美术艺术教育、“射”是军事技能与体育运动、“御”现在可以理解为生活技能、“书”是识字、阅读与书法、“数”是数学乃至理化生科学知识。
其中后两项“书”和“数”在古人眼中叫小艺,是一个人生存基本技能,因此在小学(古代初级教育)阶段学习。而前四项被称为大艺,则是一个成才之必须,所以在大学(古代高等教育)阶段深度修习。可见,古人早已参悟,培养人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德育为先,先成人再成才。
很多家长一味追求成绩,结果本末倒置。这样家庭里培养出来的孩子容易有道德问题、没有生活技能、缺乏运动、不会用艺术排解生活压力,在社会中遇到一点挫折就一败涂地,滋生出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
现在与“当年”不一样
家长的路径已“不靠谱”
■记者: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家长卷、孩子也卷,都是为了抢夺一个好大学、好工作岗位的入场券。
杨吉文:家长望子成龙,可现在的时代已经不同于家长年少读书时。当初国家正处于快速进入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各行各业需要大量的知识型人才。因此,只要考上好大学有学历就会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实现阶层跨越。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创造能力和高情商的人才。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高考试题变化趋势,都已经体现出今天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已经与过去大相径庭。大学知识储备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过去学历是入场券,现在能力才是真正的入场券。
但还有不少家长仍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试图把自己走过的学习、成长、成功路径,让自己的孩子再复制一遍。可这条路不仅真的走不通,而且还给孩子的身心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
总而言之,关注孩子学习,我们不仅要关注成绩,更要关注孩子如何成长为一个更完整的人。我们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坚持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坚持学习知识与提高全面素质相统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过一段完整有意义的求学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