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60多年前哈航校造出农用飞机“黑龙江一号”

  位于南岗区中山路的原哈航校旧址。

  试飞成功后,飞行员受到群众的热烈簇拥。

  “黑龙江一号”飞机飞上天空。

  □武新华
  老哈尔滨人一提“航校”,都知道是位于南岗区中山路上的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其实,早在70多年前,中山路上还有一所与航空有关的学校——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该校1951年成立之初,专门为我国的航空工业发展培养人才。这所有实力的学校于1958年制造出农用飞机“黑龙江一号”,其相关资料被编入当时的《世界航空年鉴》。学校办学18年,为我国的航空工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一
  1951年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在哈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我国航空工业基础薄弱。加快航空工业发展脚步,是刻不容缓的战略决策。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成立,开始在全国布点建立一批航空工业学校和飞机制造厂。同年6月26日,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以下简称哈航校)成立,该校是全国最早筹建的航空学校之一。
  那时,对哈尔滨人来说,谁要是说起“哈航校”,没有不知道的。因为该校师生制造了一架名为“黑龙江一号”的农业多用途飞机:该机可乘坐3人、空机重820公斤,可装农药220公斤,最大时速156公里,最大上升高度3000米,最远航程722公里。该机飞行速度较慢,适用于农田播种施肥、撒药灭虫、护林防火、通信联络及短途客货运输等用途。
  1952年哈航校教学楼建成,位于现中山路137号,一幢四层高的淡灰色大楼。同年春,哈航校开设飞机制造、活塞式发动机制造、喷气式发动机制造、航空零件机械制造等4个专业,并开始内部招生。哈航校还聘请了三位苏联航空专家前来教学,他们教学经验丰富,采用苏联教学模式授课,在校期间为哈航校培养航空人才发挥作用。
  当时报考哈航校很难,不但分数高,而且对政审要求特别严格,学生能考上这所学校全家光荣。
  二
  1958年在勤工俭学中制造“黑龙江一号”
  1958年8月,哈航校在全国勤工俭学运动推动下,师生们决定自己动手造飞机,命名为“黑龙江一号”。由哈航校飞机制造专业师生牵头自行设计、制造,其他各专业师生密切配合。当时,有300多名师生员工参与,分工明确,说干就干,制造现场一派忙碌,师生们全身心地投入,一门心思地造起了飞机。在飞机设计图纸和制造上,如果遇到问题就翻书籍或向航空专家请教,并在没有任何基础和经验的情况下摸索前行。
  “黑龙江一号”飞机是单翼、单发动机、多用途农业飞机。飞机构造简单,驾驶操纵方便;机舱内有一个方向盘掌控飞行,并有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的操控手柄。飞机两侧机翼后面,还有两个与两根钢丝索相连的、可以活动的小机翼,由按键直接控制,可操控飞机上升或下降;在飞机尾翼后还有一个活动的小尾翼,可以掌控飞机的左、右飞行;机身下有3个固定的轮子,用于起飞和降落。
  这种轻型飞机的优点有:耗油量少;滑跑起飞距离短,只要有200米至300米的跑道或空场地即可起飞和降落;由于飞机两侧机翼面积较大,所以飞行稳定性好。
  经过一百多天的日夜奋战,当年11月末,师生们终于制造出一架银白色、农业多用途轻型飞机。飞机在正式试飞前,在马家沟机场进行多次起降和低飞试验。
  1958年12月16日,“黑龙江一号”飞机在马家沟机场举行了隆重试飞典礼,时任省长李范五率多名省市领导参加典礼仪式。当天,机场跑道周围人头攒动,几千名群众站在严寒中观看。当时有人质疑,一个中专学校还能造飞机?人们都翘首以盼地等着看飞机飞上天。担任本次试飞任务的是空军某部队邓仲卿上尉,为表示对该飞机性能和质量负责,航校飞机制造专业系系主任杨景佐亲自登机陪同试飞。
  当“黑龙江一号”飞机接到起飞命令后,飞机螺旋桨立刻转动起来,发出轰鸣声,鼓起强劲气浪,很快飞机便开始在跑道上缓缓向前滑行。在场的人们都屏住呼吸,只见飞机向前滑行了100多米后,试飞员开始加速,飞机平稳地抬起机头冲出跑道,一飞冲天。当飞机飞上蓝天的那一瞬间,全校师生和在场的群众一下子沸腾起来,欢呼雀跃声响成一片。
  飞机先在机场上空低空飞行盘旋一大圈,飞过欢呼鼎沸的人群,然后进入高空飞行。途经南岗、道里、道外等地,并不断从空中向地面指挥塔报告飞行情况:高度、各种数据、机械及仪表工作情况、飞行情况等信息。此时,在机舱内的人员从传声器中,也清楚地听到了机场上的阵阵欢呼声。
  “黑龙江一号”飞机在市区顺利地飞行两圈、约20分钟后,又飞回马家沟机场上空,就像一个战功卓越、凯旋的大英雄一般,平稳地降落到指定地点。当试飞员从飞机舷梯上走下来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人们上前献花束,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试飞员,并七手八脚地将其抬起,一次次地向上托举,场面激动人心。
  邓仲卿上尉带着喜悦心情来到主席台前向省、市领导报告说:“经过试飞证明,飞机一切性能良好!”飞机试飞成功当天,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现场实况广播。第二天,省、市报纸都在头版位置上,对“黑龙江一号”飞机试飞典礼进行了详细报道。
  三
  中专航校造飞机虽简陋也称奇
  当年,“黑龙江一号”飞机是在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影响下诞生的,这件事轰动了整个哈尔滨市。由此,哈航校声名大噪,人们都知道了这所中专航校能造飞机,在外人眼里也变得更加神秘了。一所航空中等专业学校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自己设计、制造飞机,这在国内绝无仅有,实属罕见,堪称奇迹。
  该机试飞成功后,即放置在哈航校实习厂仓库里,后来就没有再试飞过,也没有投入使用。“文革”期间,因飞机机舱风挡玻璃是有机玻璃材质,便被拆下来制作像章,而后飞机被毁。
  实事求是地讲,飞机制造是高科技产业,技术含量高、制造复杂,有成千种材料、上万个零件,需要一二十个工种,这些对于中专航校来讲,都不具备。从设计到制造飞机上天,百余天中,师生、员工们吃在飞机旁,睡在飞机旁,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对制造飞机的热情很高,心中都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让飞机飞上蓝天。师生们通过制造飞机,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这件事在今天来看,可以说很激进、很冒险,但庆幸的是飞机试飞成功了。后来,这架农业多用途轻型飞机相关资料被编入《世界航空年鉴》,为哈航校争了光。1969年5月哈航校改为国营风华机器厂,也就是现在的航天科工哈尔滨风华有限公司。哈航校办学历时18年,在世界航空史上留下有文字记载的一页,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武新华  航天科工哈尔滨风华有限公司离退休办公室综合管理员、高级政工师,曾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多家报纸、杂志及网络平台。
  与您约稿
  哈尔滨记忆专版通过寻访城市老建筑、老物件、老故地等,讲述发生在哈尔滨的老故事。如果您酷爱城市历史研究,或是相关领域专家,欢迎提供稿件。
  稿件相关要求如下:1.文章字数为2500-3000字,多幅相关旧照。2.文章相关要求为:主题鲜明、史实精准、故事情节丰富、可读性强等。3.稿件请发送至22354430@qq.com,同时请注明姓名、个人简介(100字以内)、联系方式。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