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赵一曼、萧红、张权…… 这些曾与哈尔滨有着不解之缘的伟大女性 在诗人李琦的笔下,穿越时空摇曳生姿——
铭记城市荣光:李琦与她的“女士们”

  □本报记者 尹明
  5月31日,第二届“萧红文化周”拉开序幕。从哈尔滨走出去的名人们纷纷回到家乡,既为这位“文学洛神”庆生,又为哈尔滨日益浓厚的文化氛围而祝贺。这其中,著名诗人、原黑龙江省萧红文学院院长李琦感触良多。她说,哈尔滨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既有包容性又饱含温情,城市的性格也在历史过程中烙印在过往者身上。赵一曼、萧红、张权……每一位在哈尔滨记忆里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女性,都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和名片,影响着一代又一代。
  城市有情义
  铭记“赵一曼”们
  在开幕式前夕的新闻发布会上,李琦出现在媒体面前,谈萧红、说呼兰、赞冰城,一切都娓娓道来。李琦历任《北方文学》杂志编辑、副主编,黑龙江省文学院院长,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萧红文学院院长。众多头衔中,李琦更喜欢诗人这个身份。从15岁开始写诗,李琦以女性视角描绘自然、家园与爱,其中,组诗《女士们》,以赵一曼、萧红、张权三位著名女性为题材,向她们隔空致敬、抒发感怀。
  “总是会有这样的人
  面目宁静,却在人群之中  
  一声不响,把自己变成远方……
  赵一曼身披四季
  这位女士,永不过时……”
  在李琦眼里,赵一曼已成为一种精神。“我去过赵一曼的故乡四川宜宾,当地一位作家跟我说,哈尔滨人无论老少都知道赵一曼,他太感动了,他说赵一曼在哈尔滨的知名度比在她家乡都要响亮。我说,这就是哈尔滨人。”在哈尔滨有尚志大街、一曼街、靖宇街、兆麟街,所有在这块土地上为了它的美好明天献出生命的人,哈尔滨人世世代代都不会遗忘,这就是这座城市特别有情有义的地方。
  “年初的时候,‘尔滨’爆火,有人问我原因,我想,大概是哈尔滨是全中国最冷的一个省会城市,最冷的地方的人最珍惜温暖,所有带来过温暖和美好的人,哈尔滨人不会忘记。”李琦说。
  重走萧红路
  感怀“文学洛神”
  “一盏灯,一支笔
  北方的旷野,呼兰河的流水
  就在她的手指下
  呼吸粗重,延展奔腾……”
  在李琦心里,萧红仿若故友。上世纪80年代,李琦参加呼兰首届端阳诗会,自此与萧红结缘。李琦曾走过萧红走过的地方,体会她的人生,在探访中哀叹她的命运:
  “从北向南,个体的仓惶,国家的离乱
  她的人间破碎不堪……”
  “我当文学院院长20余年中,遇到过很多人和事,让我与萧红的缘分愈来愈深,也更了解她、心疼她。”李琦曾经接待过很多萧红的仰慕者,其中一位日本学者,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与她交流。问及学习汉语的初衷,日本学者坦言,因为喜欢萧红,欣赏她感人至深的作品,也希望更好地了解她的人生。
  “萧红的人生虽然短暂,其作品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李琦回忆说,在萧红诞辰百年的那个冬天,她和众多省内的作家去祭拜。当天哈尔滨室外温度零下28度,作家们每人手拿一枝菊花献到墓前。因为天寒地冻,鲜花瞬间被冻住。作家们感慨,萧红的命运亦是如此,在最好的年纪悄然逝去。回程的途中,众人一言不发,默默感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前辈。
  “这么多年了,只要读到她
  每次,都想伸出手去
  把她从文字里,轻轻地,扶起来……”
  追忆“茶花女”
  张权与“哈尔滨之夏”
  “在我童年记忆里,她是最好的女高音,第一次看她的演出,我还是小学生,从她的歌声里,我知道了茶花女的故事。”在李琦的组诗中出场的第三位女性就是张权。作为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开创者,她创建了哈尔滨歌剧院并创办了“哈尔滨之夏音乐节”,前者为我国培养、造就了大批歌剧人才,后者则成为哈尔滨一张文化名片,享誉世界。
  李琦写诗歌颂她,也用一篇《消逝的茶花女》来纪念她。
  据李琦回忆,小时候就是看了张权的演出,她才了解到什么是女高音的。当时她年岁尚小,但那种声音之美,让人心思渺远、终生难忘。当年,很多哈尔滨人都知道张权,喜欢并尊敬她。她被誉为“东方的夜莺”,从海外归国,又来到黑龙江哈尔滨,通过演出带学生,提升这座城市的音乐品位,并留下了“哈尔滨之夏”传承至今的艺术名片。
  “对文化名人的铭记、爱护、珍惜,是一座城市的涵养和品味,也是襟怀和气度的体现。那些为这座城市做出贡献的艺术家、音乐家,是城市的光荣,不会被遗忘。”李琦说。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