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一起生活22年后 她送公婆去养老院
  老两口一起打牌。
  ▲老爷子在领操。
  尽管花儿一茬接着一茬盛开,但是暮春终究会来。正如我们的父母,头发一缕一缕变白,皱纹一条一条加深,养老这个话题,似乎开始变得沉重,但又无法回避。
  近日,杭州知名主持人鲁瑾在微博上陆续分享了送公婆去养老院的点滴,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家中同样有高龄父母的网友,期待更多分享,认可的人觉得这是颐养。其中也有反对的声音。从理性来看,倘若经济方面没有压力,老人接受,于家庭来说,这或许是一种解决之道,但难免会和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存在些许冲突。
  鲁瑾的分享中,有两代人观点碰撞,有困惑,有坚持,有互相体谅、迁就、妥协,也有收获。
  正视
  当时光慢慢远去
  公婆已经和鲁瑾他们一起生活了22年。做出这个决定之前,鲁瑾和爱人也经历过诸多情感上的纠结:一方面,老人家非常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另一方面,作为晚辈此前也从没有想过送公婆去养老院。“我曾经以为他们会和我们一起,直到最后。”鲁瑾一度这么觉得。
  鲁瑾的爱人68岁了,在正式作出决定之前,他们想过,万一老两口需要紧急送医,能有体力第一时间将他们弄到车上吗?大概是不行的。
  鲁瑾说,纵然期间会有纠结,但这是一个对两代人都好的决定。对父母来说,在养老院可以享受到专业的护理,充分的适老化环境,方便的医疗,还有各种活动和交流。于儿女而言,工作和生活也能从容一些。
  博弈
  情绪和理性 冲突与化解
  起初,老人家很不愿意,产生了些许情绪,有时会闹小脾气,但不管怎么样,对健康都是重视和在意的,因此可以看出来是理性的。另外,接受也需要过程。毕竟要离开熟悉的环境,面对未知,任谁都会惶恐,何况是近百岁的老人。
  “我们能做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不是要把他们推出去,只是养老院可以承担一部分工作。”鲁瑾说。
  当忙完手头工作后,鲁瑾立即赶到养老院,和养老院负责人在细节方面进行了很多沟通。希望最大限度地减少老人家接下来要生活的新环境和家里的不同,比如购置新的冰箱、洗衣机等日常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电器;在卫生间安装浴帘;写下2000字关于二老病情和服药情况交给院方;按照老人家的喜好,给“新家”换上他们中意的被子、被褥、枕头,铺上碎花床单。
  前期考察时,鲁瑾发现养老院有个党员活动室,墙上挂有住在养老院的部分党员的照片和介绍,遂请工作人员把老爷子的照片也放了上去。果然,见到自己照片后,老爷子很高兴,感觉找到组织了。
  鲁瑾说:“我和爱人离开养老院时和二老告别,老太太嘴一瘪一瘪的,那感觉就像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家长要离开,孩子大哭的感觉一样,但最后家长还是会离开。”
  鲁瑾和爱人相信这是个正确的决定,如同二老信任他们做了最为妥帖的安排一样,他们同样信任二老会慢慢适应的。
  收获
  新鲜又专业的新环境
  半个月过去了,二老对新环境已经不再那么抗拒。
  日常对老人的护理和病情监控是一件很专业,并且要求照顾者非常细致的事。鲁瑾的婆婆吃的几种关于心衰的药物中,有两种是利尿的,一种是呋塞米,一种是螺内酯,前者强效利尿,但可能引起低血钾,后者是保钾的利尿剂。服用药物时需要监测电解质和肾功能,避免吃多了可能导致尿酸升高,吃少了则可能产生积液。
  平时在家,即使我们已经把药按早晚分到专门的药盒里,若每天不提醒,老人家难免偶尔会忘。有专人看护后,这样的情况可以有效避免。护理人员会按医嘱时间发药,并看着老人家吃下去。
  除了养老院的基本照护方面有专业上的优势外,还会有一些新的收获:二老开始在养老院打牌;老爷子因为身体健康,成了养老院的领操员;二老在饮食方面也开始慢慢适应。
  “老爷子让三姐告诉我们,让我们放心,说他们已经完全想通了。”鲁瑾说,听到这话的一瞬间,自己鼻子都酸了,“真的非常感动。在艰苦的年代开垦荒地养大了六个儿女的二老,仍有着面对现实的坚强的生命力。”
  □黄伟芬

新晚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