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的《新青年》首次刊登的《国际歌》。
1922年商务印书馆印行的《新俄国游记》。
本报讯(记者 申志远 于秋莹 文/摄)“红色之路——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早期传播展”是黑龙江大学博物馆的永久展陈,通过翔实的图片、文字与大量的历史文献、手稿、名人墨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哈尔滨的早期传播,早于国内其他城市的史实。
展览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布尔什维克党人在哈尔滨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二部分为“旅俄华工回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三部分为“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第四部分为“中共早期党员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五部分为“红色交通线”;第六部分为“中共六大”;第七部分为“中共满洲省委”。在展品柜里有几件展品特别引人注目。在黑龙江大学博物馆馆长臧伟强的引导下,记者见到两册百年前的原版图书——《新俄国游记》与《赤都心史》。1922年商务印书馆印行的《新俄国游记》(1953年始复名为《饿乡纪程》),讲的是作者瞿秋白乘中东路火车北上赴苏前的见闻与感想;1922年商务印书馆推出的《赤都心史》,讲的则是瞿秋白到红都莫斯科后的见闻与感受。《瞿秋白文集》编辑组在《出版说明》中特地谈到这两本姊妹篇图书的分量,“要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的资料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来留存。”这两本书均为初版本,历经百年,堪称吉光片羽,难以觅到。
臧伟强介绍,《新俄国游记》第六节到第九节所谈的是1920年10月19日抵哈尔滨并滞留50余天的“游俄的绪言”,在书里,瞿秋白详细阐述了哈埠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形势。
瞿秋白此次是作为北京《晨报》记者赴苏俄采访,“要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途经哈尔滨时,因“苏俄赤军与谢苗诺夫白军激战”导致满洲里至赤塔的铁路受阻,遂租住在道里地段街福顺客栈,谁承想,这一住就是50天。他在《新俄国游记》中写道:“在哈等待出行的时候,烦闷心焦,每日出去访俄国朋友,调查俄工人组织,搜集俄文书籍,作为研究劳农政府(按,苏俄政府)的材料。”瞿秋白去过中国大街(中央大街)、秦家岗(南岗)、道外、江沿(松花江边),发表了很多感想与见解。展柜里的1923年的《新青年》首次刊登的《国际歌》值得关注。瞿秋白11月7日在哈尔滨出席苏俄工党联合会十月革命三周年庆典,开会时大家齐唱《国际歌》。哈尔滨是中国第一个传唱《国际歌》的城市,主要是俄国人以俄文合唱。对此,瞿秋白感到震撼无比,这也是他首次听到《国际歌》,“声调雄壮得很”。
此后的1923年春,瞿秋白由苏联(1922年前称苏俄)回国,所做第一件事便是把《国际歌》译成中文并配上原曲,登在《新青年》上。继而,瞿秋白又在中共三大闭幕后教代表们学唱、合唱。自此,《国际歌》才开始被中国人广泛传唱,瞿秋白所译的“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响彻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