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日明)“我报的专业是我的喜好,可是我爸偏让我报理工科”“这孩子考得分数也不错,可就是报志愿的时候不听话,真是愁死了……”随着高考的结束,报志愿成了高考生及其家庭的主要关注点,而在报志愿的过程中学生和家长矛盾频发,学生凭喜欢,家长看就业,没安静几天的家里再一次吵起来,本报联合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设立的“助考新连心”热线96311也频断“官司”。
填报志愿
学生凭喜欢家长看就业
考生李云(化名)就因为报考的事一直在和父母赌气。
李云在电话中表示:“我一直喜欢艺术方面的专业,而父母却说理工科就业更有优势。但一切优势都是相对的,我在各种视频和网上的招生、用工简章上都看到,自己所选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是不错的,因为我喜欢,我可以花更多时间去研究,就业有什么问题呢?但是现在不得不听从他们的,选了一个自己根本不了解也不喜欢的专业。”
在本报“助考新连心”热线96311中,类似李云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最后的结局多数是考生听从了家长的意见,因为学费、生活费等还要依赖于家里,所以有考生没能凭自己的喜好填报专业,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
“信息同频”
便于互相沟通达成共识
哈尔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接线咨询师表示,这种情绪并不罕见,考生父母在听了大量报志愿方面的讲座后,以自己的经验和从讲座上得到的信息加以综合,为儿女报了自己认为满意的专业,却不知儿女也在网上、手机等媒体上关注了相关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了专业,往往与父母不一样。
“这也就是所谓的矛盾开始了。”接线的心理咨询师梁健表示,父母和考生各说各的道理,双方听到的却只有只言片语,不能理解对方的全部意图。父母想的是成年人经验一定比孩子强,但是考生却觉得父母的经验早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况且在不喜欢、不熟悉的领域学习起来很困难。
梁健认为,这种矛盾普遍存在,但完全可以避免。因为不论考生还是父母,都希望能考生今后能成绩更优良、就业更方便,也就是说双方的目标是一样的。之所以不能相互说服,在于双方得到信息来源不同,在试图说服对方时不能让对方完全了解自己的想法。因此,建议父母与考生“信息同频”,即父母在参加讲座时带着孩子一同听,考生在看到简章或是视频推荐时也同时给父母看看,这样就能使双方都基本了解对方的想法和理论根据,便于沟通并达成共识。